第1辑 读笑话,谈经济学基本问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学家改变不了这个规律。
经济学不过是对永恒的人的行为的权宜性解释而已。
人只能去适应自己所处的时代,而不能要求时代为自己改变。
“贾府里的焦大是绝不会爱上林妹妹的”,一定的意识总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的社会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新鲜空气--笑谈“免费品和经济品”(一)
一个比利时人与一个荷兰人同驾一辆小汽车郊游。中途,荷兰人突然问道:“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
比利时人一愣:荷兰人以吝啬出名,他肯破费送我东西真是不容易。便答道:“那当然好,多谢了。”
只见那荷兰人把车窗玻璃摇下来。对着比利时人用力扇了扇空气,说:“给你,很新鲜的。”
趣评:在伊甸园里,吝啬鬼也会变成大方的天使。因为那里买什么东西都不需要花钱。而在现实生活中,吝啬鬼则无处不在。
笑话中的经济学:经济学上把所有的物品分为两类:免费品和经济品。
免费品(Freegoods)常指不需要付出费用就可以得到的商品。如空气或海水,它们大量存在于全世界,无须在需求者中间进行配给。因此,这些物品的市场价格为零。人人都可以无偿享用。
经济品(economicgoods)是就总需求量而言总是稀缺的那些商品。通常必须通过收取一个合适的价格来进行配给。除了免费品以外的物品都属于经济品。消费者需要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
吝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起源正是因为经济品的稀缺,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约束机制下,每个人都是利己的。只不过,有的人把利己行为约束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利己不损人,有的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损己利人的“善举”。而有的人则完全以自我满足为原则,最大限度可以做到利己不损人,但是有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损人利己”也在所不惜。造成这种人类行为的根源就在于资源的稀缺性。吝啬正是这种约束条件下的产物。
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在丰裕理想的伊甸园里,所有的物品都实行免费,仿佛沙漠中的沙子和海滩边的海水。所有的价格也都因此变成了“零”,市场也因此而变得可有可无;于是,则经济学当然也就不再是一个有用的学科。然而,任何现实社会都不是“乌托邦”,而是一个到处都充满着经济品的稀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货币是主宰。
◎经济学家什么也没干--笑谈“经济学家的作为”
甲:“经济学家干了什么?”
乙:“短期看他们干了很多,长期看他们什么也没干。”
趣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学家改变不了这个规律。
笑话中的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斯凯恩 编著
《笑话中的经济学》,牢记网址:touwz.net济学:经济发展在总体上遵循这条规律,不论是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无不如此。而经济学家是一个历史的现象,他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一种外部作用,必须是在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商品经济为例,经济学家的任何作为都必须以尊重价值规律、供给规律、竞争规律为基础。事实上,经济学家正是在深刻理解和掌握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规律之后,针对现实经济中违背市场经济的现象,或者针对市场失灵的状况,给出一定的建议,试图使经济发展重回市场轨道。所以,经济学家的作为是一种适应性的、应变性的外部调节,根本上改变不了经济运行的大趋势。
◎以不变应万变--笑谈“经济学的主题(touwz)?(net)”
一位经济学家回到他的母校,并对眼下的考试题目很感兴趣。于是他请曾经教过他的老师拿出考题。使他大吃一惊的是,现在的考题与他十年前答的题一模一样。他问老师为什么会这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