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在正齐的西北角有一片茶林,名叫青花茶林。当时抱月公司来正齐考察时经理宋辉就从车窗瞥见。凭着他的商业眼光,知道这是一块黄金宝地,含金量不输映山红林。他看着茶林,口中直冒涎,心里想着如何把茶林纳入自己的商业版图。目前,青花茶作为正齐政府部门的专用茶,在全县的地位自不用说,就是在全国上下,也占据一定的市场分量,且这个分量还在连年扩大。青花茶林占地面积一千余亩,与映山红林紧密相连,均属于纳嘎乡管辖。茶林年产茶量近万公斤,供不应求。目前,加工厂有近百名工人整天为加工厂忙碌。尤其在摘茶季节,正齐县大大小小的农民到纳嘎乡摘茶,那场景比刘三姐采茶时还要热闹几倍。工厂开起食堂,搭起临时住房,供来自远方的采茶农民住宿。他们一来这里大多会待上十到二十天,直到把这一季的茶叶采完才会回去。茶场的生活虽然很糟糕,却是免费的,而且可以吃个饱,这对于采茶的农民来说已经足够。床铺则要自己准备,茶场只提供空床。
三月是青花茶春茶的采摘季,算是种茶人的收获季节。春茶茶汁丰满,含浆欲滴,种茶人必须抓好采茶的时节,错过几天茶的味道就不一样,价格也会出入很大。所以,即使春寒料峭,即使此时采茶的工价稍微贵些,种茶人也不会心疼。每当采茶时节,青花茶厂的活动房总是住得满满的,呼出的二氧化碳足够让室内的温度增加好几度,寒冷还是可以抵挡的。在这里采完这一季的茶(最多二十天),能够拿到两千多元钱,这对于一般的农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更何况大多是平时找不到活干的老人。
加工厂的发展壮大,对正齐县是件好事。一方面可以解决县内部分人的就业,给许多家庭带来收入,另一方面,政府能从茶场获得大量税收。因此,青花茶厂很受政府的重视。
茶场老板名叫刘为民,属于正齐县人,地地道道本地商人,但不属于纳嘎乡人。夫妻俩刚刚承包这片茶林时,茶林面积不足百亩,也就一台机器自主加工,也没有请什么工人参与加工。后来,随着茶叶价格不断上涨,吃茶人逐渐增多,刘为民夫妇尝到了赚钱的滋味,他们扩大生产,扩大茶林面积,与乡政府签订长期合同,在茶林盖起了厂房,全家人都搬到厂里。家既是厂,厂既是家。刘为民能言会道,是一个经商的好手,经过他的不断游说宣传,四处送茶打点,青花茶成了政府的招待茶,还注册了“青花茶”商标。由于青花茶产地水质好,茶味美,再加上商标的注册,青花茶率先在周边县市打开市场。后来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推广、宣传,资本的运作,青花茶成为国内一道名茶,目前是正齐县的一道支柱产业。当地的很多人已经吃不起青花茶,只能谈谈有关青花茶的话题,谈谈老板刘为民。
刘为民现在已是几千万身家,是正齐县的财主。但是从小就知道赚钱不易的他对于花钱比较谨慎,人们都叫他守财奴。他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他是一个放一块骨头从他手里过都要揩一层油下来的人。其实这是商人的共性,老奸巨猾,吝啬要命,花一分钱出去,就想着百倍的利润回来。他们只会对与他们有利的人大方,一般人想在他们身上拔根毛谈何容易。他穿着朴素,一口络腮胡,要不是人人都知道他是刘为民,青花茶的老板,非把他当成一般农民不可。无论如何,刘为民从一个和大家一样的普通农民,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令人敬仰的成功人士,而且还是当地的知名企业家,他的一点一滴成为当地人教科书式的教育人典范——包括他的吝啬。
“瞧你这样,人家刘老板那么有钱都还在省吃俭用,住着老旧房屋,你这没成个人样瞎嘚瑟什么?”
他的家还是十多年前盖的那两层小楼,位于农村,面积有一百多平米,小楼已有一定的年纪,但还算完好,和大多农村住房一样,看不出一点奢华气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