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润笔费-第2/3页



  对她这种甩锅的行为,周林是一点都不介意。

  看到这样鲜活的妻子,他高兴都还来不及呢。

  “周老师,你就收下吧!”

  刘大娘上前一步,又想将手中的纸袋递给周林。

  周林的身体比他脑子反应更快,一下子就避过了。

  不过他脑袋里还是一团迷糊呢。

  刘大娘?周老师?

  不过可能是情景再现的缘故,很快他就想起来了。

  这刘大娘就是他家的邻居,年前她家的房子塌了,一时建不起新的,就由队长做主,让她们暂居在知青小院里。

  至于她为什么喊他周老师,那也是因为从去年秋天开始,在他准岳父的帮助下,他被生产队推荐到了大队的小学去教书,身份是民办教师。

  上辈子的周林不争气,一门心思想要考大学,平时既不好好备课,上课时也马虎得很,学校领导批评他,他也总不当一回事,因为他认为自己迟早会回城上大学的。

  之后,校领导一生气,干脆就把他的民办教师的身份给撤了。

  世事难料,周林前前后后折腾了三年,临了也没有考上大学。

  等他后来想再回去教书时,却发现他的位子早就被人顶了,于是只能委屈自己当个代课老师。

  干一样的活儿,拿更少的钱,之后还迟迟转不成民办,更别提转成公办教师了。

  等到了90年代更过份,一大批中等师范的毕业生涌现出来,师资力量日趋饱和,像他这样的代课老师就渐渐无用武之地了,到了后来,就全都被清退回家了。

  没办法之下,又只能托人说情,进了家工厂当仓库保管员,拿一份吃不太饱也饿不死的工资。

….

    可是没想到,工厂又倒了,他又不得不打起了零工,最难的时候,他还曾在建筑队当过小工。

  这个家,要不是有秀云撑着,还有岳父岳母在后面帮衬着,儿子小钧不要说出国留学了,上大学估计都困难。

  说白了,这一切,都是上辈子的他作出来的。

  这辈子,可不能再这么干了,周林暗中告诫自己。

  不过,现在也不是想这个事儿的时候,得先把眼前的刘大娘应付好了再说。

  “大娘,这可使不得,就是写几个字的事情,也花不了多少时间,怎么好另外要您东西呢!”

  他看到转身又凑过来的刘大娘,赶紧避让,一边还摆着手。

  身后的秀云也跟着劝说,

  “是啊,大娘,您这东西我们真不能收,您快拿回去,给我嫂子补补身子也好啊。她过完年就快要生了吧?”

  刘大娘还待说什么,秀云又加了句,

  “要是让我爹娘知道我收了您东西,回头,他们要怪我的。”

  没想到,最后这句话还真管用,刘大娘也没有再坚持,而是放下了早就准备好的红纸,还有一只白面馒头。

  这馒头,才是正常的“润笔费”。

  说起这润笔费的来头,就要从周林的来历说起了。

  周林是沪市人,七二年的时候读完了高二,这高中就算是毕业了。

  按照以往的经验,他肯定是要插队到偏远农村去的。

  可他大伯舍不得。

  他父母亲走得早,十岁起就一直跟着大伯一起生活。

  为了不让亲弟的这根独苗冒任何风险,大伯四处求人,四处打听,最后还真让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周林就近投靠亲戚下乡落户。

  于是,周林就落户到了这里,这是苏省临江市三水县曹家集镇永红公社十大队八队,周林的妈妈就出生在这边。

  而这里,离沪市农村仅有三百公里不到的距离。

  比起动辄上千公里的偏远地区,这点子距离可说是近得不能再近了。

  不过他母亲老家这边,除了一个堂舅舅,也没别的亲人了。

  而且这个堂舅舅还是个远房的。

  他落户以后,就以知青的名义跟其他知青一起,住在这知青小院里,并没有多打搅他堂舅。

  但是,在公社知青办的名册里,并没有他周林的名字。

  所以,周林在这边的身份,其实是有些尴尬的。

  不过好在这边民风淳朴,又有他堂舅在其中调和,周林还是很顺利的融入了七队的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