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或许此道,缘自明州
老庙祝闻言,亦不惊不喜的,只是略带疑惑道:“怎么?你这小鱼儿,莫非真从里面看出什名堂来了?我早就说过……”
“那八页纸,就是看着挺坚韧的,我拿它们折起来,垫垫砚台的。我哪里知道它们从哪里来的?又有没有别的篇章……”
“嘶!不对。先等等!听你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起,我好像真记起来,这几页纸最初在什么地方出现过一样?让我仔细想想。”
余少游轻摇头,表示自己并未从两个残篇中看出什么来。
事实上,协助他领悟明心功的,本就是“丈量天下”这个面板式的金手指。
他也不着急,先到外头为老庙祝斟了杯温水,见老人家艰难的挪动身子想要躺下,又慢慢托着将其放下,且还搬张凳子在床边,替其捏了捏腿。
“哎呀!快八十了。有些事儿,甭管重不重要的,都忘得差不多了!”老庙祝捧着水杯,浑浊的双眼朝向木板屋顶,怔怔的喃喃道。
余少游哂然一笑相劝:“记不得就记不得喽。您老好好歇歇!反正,小子对这事儿只是好奇,当不得真。您啊!勿需挂怀……”
“哈哈!好奇心可不是小事,好奇心可以办大事的。小鱼儿呀!知道为何我们人,比起其他鱼虫鸟兽、神魔精怪,更能在这片大地上立住跟脚,将文化、信仰传承万年吗?”
老庙祝低下头来面对余少游,眼中蓦然精光一闪,宛如一个已然看透万事的智者。
对于老人家有如此表现,余少游并不觉着诧异,能做一县庙祝几十年的人,自然非庸俗之辈。
他亦未曾多想,随口反问道:“难道我们人,最初就是因为这好奇心,才逐渐发扬出文化和信仰的?”
实际上这个问题,他在前世已经听得耳朵都快起茧了,其中最常听到的,莫过于“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源动力”这句话。
余少游继续陪着老庙祝东拉西扯良久,突然就见老人家手猛地一抖,恍然大悟般看着他。
“啊!我记起来了。这几页纸,是我年轻时在明州城外的天后庙那里,随手撕下来的……”
闻言,余少游下意识问道:“具体是多年轻?”
“大概,六十年了吧。”老庙祝不太确定的说。
余少游当下心中难免又为之一动。
六十年前,原老撕下两个篇章的二十四节气明心功……
同样也是六十年前,青骥军大举围剿东仙湖九大盗……
这其中有什么关联,或仅仅只是巧合?
他点点头,不动声色的将这两件事记住。
又坐了些时候,见老庙祝开始连连打着呵欠,真倦乏了的样子,余少游起身告辞,退出房间,悄悄带上了门。
他回到前头天后塑像处,与为首的年轻庙祝交代一声“原老已安睡”,便即刻挑起货担走人。
….
还有三单要送,他可没闲心思在这儿凑热闹。
更何况,余少游还打算趁此人们忙活采青大会、龙舟赛的时机,去那小山沟探个究竟呢。
至于明州城天后庙存在“二十四节气残篇”与否,仍旧是那个设想,等明心功无法再进行加点,才过去探一探。
余少游绕到后门,沿南大街一路向下走,还摇起了拨浪鼓,大声吆喝:“踏歌踏歌行万里,世间能有几何……”
“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梳。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彩凤到碧落,暮见苍田生白波。长景辉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针头线脑,我收!精美刺绣,我收!瓷片珠花,我也收!”
每一位货郎挑着担走街串巷,都会在拨浪鼓的伴奏下,哼唱着自己编的唱词,谓之“惊闺”,就是吸引躲在屋子的大闺女、小孩童出来交换杂货。
虽说这端阳节日光景的,多半不会有人招呼他去收货换物。
但谁能说得准呢?
天道酬勤,不吆喝上几声,自己嗓子总觉着有点儿痒。
余少游现在可是极缺银钱……
缺大批量进货羊底毛的本金。
将位于咸祥城南的两封信都送完,领了共十文的辛苦费,他立马出了南大门,径往东郊的郑家村而去。
到得郑家村小卫家中,听说卫老爹一早带着祭品,到嵩河边上去,唯留瘸腿的卫老太在家,余少游放下那篮柑橘,和人家好好说了会话,方才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