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你好,80年代
当一缕凉风吹进老旧的纸糊式窗户时,杨立民浑身打了个哆嗦。
稀里糊涂的摸到炕边的衣服,抓进被褥里套上,这才肯从温暖的被窝中爬出来。
北方八月的早晨还是很凉的,好像风中都带着一股薄荷味。
由于掀被子的幅度很大,地面上的灰尘扬的到处都是。
母亲起的很早,见他醒了过来,一瘸一拐地走到屋里用葫芦瓢在地上洒水,灰尘立刻消失了不少。
她的腿在一次进山挖药的过程中,不小心从山坡上滑了下来,伤到了骨头,从此落下了病根。
俗话说养儿防老,但杨立民觉得,养个没出息的儿子才防老。
按理说老太太出事,作为子女无论多忙都应该回来看看,轮流照顾老太太一些时日。
然而,七个儿女出了杨立民外都已成家,新家庭里鸡毛蒜皮一大堆,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实在是无暇顾及老母亲的病,不过几个孩子还算有点良知,即便自身日子过的再紧吧,也会按月给母亲一些生活费。
而照顾母亲的任务便落在了最没出息的杨立民头上。
没上过高中,一辈子以种地和上山打猎为生。
好在往后的年月越来越好,越来越科技,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他也不光种地,而是开着大三轮出去谈收购,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林秀英,这才在那原本穷困潦倒的年代不至于打下光棍。
妻子林秀英踏实肯干,在农村人眼中绝对是个好媳妇,一人能顶两头牛用的那种。
她是个很要强的女人,心里时时刻刻憋着一口气,穷苦时不满足家里只吃苞米茬子。
有了包米茬子的时候想吃高粱米,有了高粱米之后又想吃白面。
杨立民这样的家庭能娶到这样的媳妇,让不少村民大为眼红,纷纷暗地里谈论他这是踩到狗屎运了。
两人一起种地加放羊十多年,期间,妻子给他生了一儿一女。
那时光景刚刚好转,挨了大半辈子累,还没好好享受几天的福,但就是由于用力过猛,妻子林秀英在四十多岁便撒手人寰。
临死前,林秀英虽然嘴上没上,但也能看出她眼中的遗憾,被困在田里一辈子,她真的很想出去看看。
没了妻子,杨立民担负起了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成人的重担。
在二零一二年初,终于熬到了头,将两个孩子都拉扯到了大学毕业。
一个考上了青华,一个考上了北大。
不用照顾子女,也不用子女照顾,本以为能悠闲的度过下半辈子,却没想到,就在四十二岁生日这一天,他在家独自喝着小酒庆生,永远的倒在桌子上再也没爬起来。
他这一生就像牛马,永远也没挣脱出套在脖子上的缰绳.........
.............
这是1982年的秋天,炽热的光线照射在金黄的玉米穗上,每个辛苦劳作的农民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节。
….
放眼望去,地里的庄稼褪去外衣,裸露出里面鲜艳的果实,好似宣告着人们今年必定是繁忙的一年。
恍惚的看着山脚几间土坯房,以及田地中散发着的炙烤苞米叶子的土咸味。
杨立民缓缓反应过来,他这是重生了。
这个年月,家中还有半缸苞米面,房顶上还晾晒着几斤地瓜干,猪圈里的一头红毛猪,这就是他们家全部的财产了。
如果没能撑到秋收,他们家又要去街坊邻里那里去借。
但,即便是能借来,也不多。
在农民的眼中,种子就是他们的天,粮食则是他们的命。
要说每年最开心的时候,那就是过年了。
村里人家都赶在腊月时杀猪,猪头、猪血、猪尾巴......样样都是好东西。
杀完猪之后请上杀猪匠吃上一顿美美的杀猪菜,这一年就算过的值了。
.....................
杨立民是个懒惰的人,至少在大家口中是这样的。
其原因不外乎他什么都不争,他认为,不管怎样,全家不饿肚子,能顿顿有粮就是幸福。
正因为这种性格,在家人以及村民眼中,他就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他没上过学,理解能力有限,一直弄明白面朝黄土背朝天说的到底是好还是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