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派遣特使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朱元璋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就是“民以食为天”,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大明王朝,每次征税,都是不要银子,要的就是米!
马后哪里不明白朱元璋的心思,语重心长的劝着:
“重八,这件事是我和你商量的。”
“你们大明的生意人,可是你们国家的人?”
“你难道没有发现,大乾帝国,仅仅靠着一些化妆品,就能大赚一笔吗?”
“为什么我们不能?”
“你现在是大明之主,已经不是当年的乡下人了,不要被乡下人的思维所影响,影响到你制定大明政策的决心!”
“我知道你讨厌生意人,可你讨厌生意人,却无法否定生意人在大明崛起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重八,宫中禁制,平日里我也不会对你讲这种事。”
“不过,二哥对这些生意人如此上心,那我便以二哥所在的大乾皇朝为借口,与你谈一谈此事。”
“对于生意人,你需要重新审视!”
没有经济的支撑,没有经济的支撑,封建时代也不例外。
在封建时代,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来自于赋税,因此,健全赋税制度就成为一种必然。
大明王朝的建国者朱元璋,因为是穷人家出生,所以对平民的疾苦,自然是深有体会。
因此,他在即位后,就颁布了一系列的减税和其他的措施,让大明重新开明,走上了正轨。
大明前期,赋税很少,只有十三点一,实在是太少了!
但从长远来看,光靠这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
尽管商君颁布了“重农”政策之后,历朝历代都延续了下来。
不过,也有不少王朝通过贸易赚取大量的赋税,用来进行经济建设。
大明也是一个重农的朝代,在这一点上,有不少改革措施,比如扩大耕地,扩大耕地,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大明王朝对商业的压制太大了,根本没有什么商业税制,而且赋税也很少,所以大明王朝的财政收入,大部分都来自于农业。
到了明中晚期,随着海禁的解除,一些贵重物品被出口到国外,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本来还指望着通过银子的涌入来充实国家的库房,结果因为商业税收制度的缺乏,导致银子始终无法进入国家的腰包。
明代赋税体制历来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进则少,出则多。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因为朱元璋!
“我再想想!”
马王后以现实中的事例为例,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令朱元璋也是头一次深思自己当初的决策是不是正确。
但要让他改变对付商贾的战略,光靠马王后的一句话,还不够!
“说得对。”
“这件事,我得从长计议!”
“既然如此,那我倒是可以请二哥指点指点我,如何才能将大明发扬光大,达到大乾的程度。”
….
马王后见朱元璋竟然还真的陷入了沉思,心中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等等!你是不是哪里不对劲?”
“换做以往,我提意见的时候,你都会板着一张脸,再三叮嘱我,不要插手朝堂上的事情。”
“这是什么情况?”
“你让本宫猜测一下!”马王后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似乎在回味朱元璋的话语。
“难道老二在给你的那封信里,骂了你一顿?”
马皇后心中一动,立刻就有了猜测。
“何以见得?”朱元璋略微一愣。
“这有什么难猜的?”
“二哥虽然人在大乾,但心里还是惦记着明朝的。”
“二哥的大乾,财大气粗,而我们大明,却是一贫如洗,二哥一定会责怪你的。”
“即使他现在不告诉你,下次给你写信,见到你,他也会告诉你,你犯了什么错。”
“但你毕竟是一国之君,对二哥的身份有所猜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这也是为了大明着想。”
朱元璋拉过一张凳子,坐在了马王后旁边,脸上堆满了笑意。
“你怎么会想得那么多?”
“我怎么没想到?”
马王后轻笑一声,柔声细语地说道:
“你在牧羊的时候,我在读书。你出家的时候,我看过很多历史书籍,积累了很多的学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