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数学与天才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二十四日,皇极殿右厢房,申时二刻(下午3:30)

  帝师孙承宗下课了。

  之所以说孙承宗是帝师,是因为孙承宗同样是朱常洛的老师。只不过朱常洛上孙老师课的时候,岁数已经很大了。

  万历四十二年,孙承宗调任詹事府谕德,任太子讲师。这一年朱常洛三十三岁。

  从朱常洛把朱由校接走那天起,他就一直和两个皇子一起上孙老师的课。虽然他只上半个时辰就会走,但他每天都来,风雨无阻。

  朱常洛从不检查两个孩子的功课,因为这是孙老师和侍读太监的工作,他只需要接收汇总上来的消息就好。如果朱常洛因为课业的问题找上某位皇子,那就不是批评两句能完事儿的了。

  皇五子朱由检体验过一回。但皇帝对皇子的处罚倒也不是廷杖之类的变态东西,如果真上廷杖,那就不是体罚而是家暴了。

  他命令朱由检将落下的功课抄十遍,抄完才准睡觉。而在朱由检抄书的时候,朱常洛也把朱由检的功课抄了二十遍。这样一来,朱由检睡了他还没睡。

  “子不教,父之过”。有过就要受罚。

  第二天,朱由检被揍了一顿,不过揍他的不是父皇而是皇兄。

  “吾师。”朱常洛掏出几张纸递给孙承宗。

  “皇上,这些符号是什么?”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榜眼,但他看不懂纸上的东西。

  “阿拉伯数字。”朱常洛回答道。

  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印度发明的。传到阿拉伯之后得到了阿拉伯人的改良。

  最早的印度数字在公元8世纪就随着“佛学东渐”传入中国,但并未被接纳。公元十三到十四世纪之间,改良后的阿拉伯数字由伊斯兰教徒带入中国,同样未被采纳。

  明末清初,以徐光启(天主教徒)为代表的明朝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的数学著作,但是书中的阿拉伯数字仍被视作外文而翻译为汉字数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科学不等于技术,技术不等于实力。科学要变成技术再变成实力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而人们在选择知识时,往往不以科学为准,而以实力为要。

  跟我大唐比起来,没有统一的天竺算东西?

  跟我大元、大明比起来,阿拉伯、欧罗巴这些海外夷狄又在地图的哪个角落?

  中国很早就发明出了算筹、算盘这些在当时非常先进的计算工具,所以中国的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但领先的不会永远领先,落后的也不一定真正落后。正是这些先进的工具,限制了中国数学的进一步发展。

  直到十九世纪末,用数学“武装”的大炮(弹道、火药配比的精准计算)轰开帝制中国的大门,人们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早在一千年前就进入这片土地的科学方法。

….

    “这是朕在文渊阁里找到的。”朱常洛扯了个谎。他没去文渊阁。

  “臣不明白皇上的意思。”孙承宗疑惑道。

  “朕想要推广这套数字,以及这个名为‘四则运算’的算术。”朱常洛回答道。

  “圣上可以下一道圣旨。但恕臣直言,这不会有用。”孙承宗直言道。

  “为什么?”朱常洛不解。

  “因为没地方用,用得上算术的地方都有算盘和算筹,人们不会因为一道圣旨就弃用它们,除非圣上派遣锦衣卫用刀子强迫天下人使用。但这绝不是善政,会出大乱子的。先帝朝的矿税监之祸还历历在目啊。”

  因为帝师的身份,孙承宗从来不在谏言的时候藏着掖着,有什么他就说什么。他也不像杨涟那样说两句就要跪一下。“而且臣不明白这种阿拉白算术有什么地方比得上我大明的算术。”

  “用这个算得快,还能直观地保留计算过程,方便纠错及核验。还能把工巧匠的灵感迸发时得到的技术创新保留下来,流传后世。”朱常洛回答道。

  “那便烦请陛下为臣演示一番。”孙承宗不信。

  朱常洛冲朱由校招招手,说道:“哥儿,过来。”

  朱由校本来想着回去后继续他的木工活计,但看见父皇来了,就站在旁边等着。看皇兄等着,跟班似的朱由检也等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