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豆丁日常3-第2/2页



  灶房内小火温着,沈舒泓跑到后院对着沈佑平家喊:“平叔平婶,来吃饭啦。”村里嘛,两家后院又挨着,喊一嗓子比绕过去方便多了,几乎是立刻就有了回应:“好,我和你婶子就来。”

  等菜都端到中厅,摆好碗筷,沈佑平夫妻也到了,佑平媳妇刘氏把手里的布包递给沈舒泓:“这是两套夏衣,泓仔试试,哪里不舒服婶子再改。鞋子过两天纳好了再给你。”沈舒泓接过,谢道:“谢谢婶子,不急的。”

  他的衣物最初是成奶奶负责,两年前成奶奶去世后就是刘氏做了,一年四季的衣裳和鞋,都是沈跃林买好布料送到沈佑平家。

  三家感情十分亲厚,这次刘氏怀孕,沈舒泓便做主夏收期间都来家里吃,还把小黑送到刘氏身边,小黑很通人性,又机灵,一旦有什么意外它能够通知村里人。

  五人围桌坐下,正中一大盆浓油赤酱的排骨炖豆角和蓬松暄软的馒头,蒜蓉空心菜、蒜薹腊肉分列两侧,另有井水镇过的绿豆水,丰盛的晚餐带走了一天的疲惫感。

  饭后,沈成去厨房洗碗,四人坐在院中,吃着毛豆吹着晚风聊着天。刘氏道:“林哥,我听福婶子说,村北那边下个月会开学堂,教孩子认字算数。”

  福婶是善海村村长媳妇,村长叫沈秋福。沈跃林一愣,随后了然:“罪村归良的人要落户咱们村?”

  海州位于大梁的南部沿海,住民也是近百年陆续迁移过来的,大梁行政级依次是州(州治所在称府),州-城-县-镇-村。相比于江南和中原地区,海、浔、济、鄂、沅等边南州城地广人稀,经济等各项水平全面落后。

  大梁律规定,流放罪人第四代起满12岁可归良就近落户,按律海州流放村的只能在平风县善海村或者临渔县善宁村落户。

  近二十年陆续有七八家归良的人选择在他们村落户,他们并没有在村里买宅基地,而是选在村北边的在兰风山下建房,和村民们隔着几亩农田,平时和村内其他居民来往并不多。

  善海村村民并不多,大概六七十户的样子,村内没有学堂,此前想读书识字只能送到隔壁半坡镇或者县城里。因此虽然是归良人开的学堂,村长也很重视,让他媳妇在女人之间铺垫着,等夏收后召集大家开会。

  村长希望村里能有更多人识字明理,念书的人多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个好苗子,能考上秀才举人,村子慢慢也能发展起来。

  沈跃林和沈舒泓都有些兴奋,前者是想着说不定有机会可以早些送泓仔读书,毕竟泓仔才四岁,若是村里学堂开不起来,至少还要等两三年他才放心送去镇上或者县里的学堂;后者则是因为可以接触到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还很有可能是书香门第的后代,非常好奇。

  父子俩双眼亮晶晶,相视一笑,感受到了彼此兴奋的心情。

.

  菜鸡多作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