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整编隋军-第2/2页
大军朝着粱郡进发,一路上孟海公也是有意让隋军、西夏军相互较劲,至于背嵬军,毕竟只有那么点人,而且已经成了义军的基层框架,没必要再拿出来瞎折腾。
铁鹞子的选拔方式基本是世袭,父亲的盔甲传给儿子,儿子的盔甲传给孙子,祖祖辈辈的流传,造就了流淌在血液里的武勇。
西夏帝国作为一个能屹立于西北将近二百年的少数民族政权,自然需要一支强悍的军队作为支撑。
这一点,相对于府兵制下的隋朝其实是有其优势的,
《资治通鉴》卷182《隋纪六》:炀帝大业九年“春正月丁丑,诏征天下兵集涿郡,始募民为骁果,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据此可知,“兵”为“征”,“骁果”为“募”,一为征兵制(义务兵),一为募兵制(雇佣军),两者的征集方式截然不同。“骁果”之名取骁勇果敢之意。
当然,费青奴从中央带出来的禁军实力并不差,但毕竟是多次损兵折将,再加上目前心思只能算是勉强归附,和西夏军这种精神意志方面乃是100忠诚度死忠,素质、装备方面也不逊色多少的精锐比起来,表现就要差一点了。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是直接植入的关系,所以人种方面都是隋朝北方的汉子,倒也不是后来的‘党项族’,这个其实也没啥影响。在这个时代更多的看的是政体而不是个体种族。
再加上铁鹞子、步跋子、强弩的配合也是属于非常经典的战术配置,而隋军方面却是损兵折将,所以孟海公还是以西夏军这样的配置进行编制、训练。
额!当然是在有足够装备的前提下。
装备凑得出多少,隋军的素质还是没问题的,很容易就仿造出相似的小队。强弩不够那就只能弓箭手上了,这个倒也不是问题。
等大军赶到粱郡的时候,对隋军的编制已经基本出来了,这里不仅仅是费青奴一部分,还有其他几处招降的隋军等等。
因为装备限制的关系,重骑步建制了五百人,已经让孟海公家底都贴出来了,毕竟隋军的装备也不是都很夸张。
这一部分当然不能直接和西夏军合并,免得两者相互影响。
剩下的则是继续按照隋军正常编制进行,用隋军带民兵的方式进行训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