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第3/4页
见江玉珣的眼睛一点点亮了起来,童海霖不由一脸骄傲地抚须道:“桃延郡这地方天高皇帝远,今年冬天之前也没什么大事发生。我一没事做,便骑着马四处探查、画图,不知不觉便将这图画好了。”
说着,他还伸出能动的那只手在图上轻点起来:“几条水道的交汇处也按照江大人所说那般留了空,未来可在此地修建城镇。”
江玉珣不由轻轻点头:“未来桃延郡人口陆续增多,百姓只需按照此图逐一扩建、开垦。”
“是啊……”童海霖喝了一口茶,“那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弃脂焚椒,不知桃延有没有机会广泛栽种?”说着,童海霖还特意在地图上指了起来,并一些不确定地说,“这几个地方你看可不可以试试?”
屋内的烛火照亮了脸上童海霖的沟壑。
此时的他已习惯了处处为桃延着想。
童海霖的话与江玉珣的想法不谋而合。
“自然可以!实不相瞒,我在来桃延的路上就已经想过这件事了。”
童海霖当即追问道:“具体怎么说?”
聊到这个话题,江玉珣的眼睛也不由自主地亮了起来,不过在那之前他先卖了个关子:“童大人应该知道昭都附近在种新麦吧?”
“当然知道!”
从前的桃延每年都要“休耕”一段时间。
如今依靠着水稻秧播技术的广泛推广,水田的施肥、除草、整地也变得更加容易,百姓已经开始连续栽种水稻。*
但在江玉珣看来,桃延这片土地还有更多值得尝试的耕种方式。
“以我所见,桃延的高仰之田内,皆可以试着‘稻麦复种’或是‘稻麦共存’。”
“稻麦……”童海霖不由将他的话重复了一遍。
此时江玉珣的后背还在隐隐作痛,但说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已经完全将伤抛到了九霄云外:“对!童大人可以仔细算算,早稻和冬小麦的时间完全不同,正好能够利用时间差来复种。”
童海霖不由仔细数了一数:“的确是!”
江玉珣认真道:“小麦与棉花生长要求差不多,那些可种麦的高仰之田,自然也可播种棉花。”
历史证明,无论是“两棉一稻”的套种方式,还是“稻麦复种”都非常适合桃延这片土地。
除此之外还有粮豆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弃脂焚椒海霖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好不容易来一趟,我可定要拉着你将桃延的事说个清楚。谁知道我们下次再见,又该是什么时候了……”
在这个年代,童海霖的年纪的确算得上大了,但看到对方打着夹板一脸沧桑的样子,江玉珣却还忍不住鼻酸。
他低头喝了一口茶,以掩盖自己的失态。
童海霖也在此时抚须念叨了一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穿上我们桃延的棉衣?”
农具早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推广开来。
百姓用最快的时间摆脱了往日“刀耕火种”的生活。
一座座岗哨镇守着官道,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学堂,不但学会了官话,且还开始识字、读书。
桃延郡的塘浦河网系统已经逐渐成形,百姓正自大周的角角落落迁往此地。
未来的水乡泽国,正一点点展现他的风采。
江玉珣不由自主地攥紧了茶杯。
……但是沧海桑田之变,于人的一生而言还是太过缓慢。
-
此次物资皆由北至南调运,无论是规模之大还是路程之长在历史上都属空前。
大周通讯并不方便,对朝廷与各地驻军而言,此事无异于一场没有硝烟的大战。
应长川桃延与本地官.员也因此变得格外忙碌。
身为太守的童海霖这几日也住在县衙之中。
和江玉珣一道用完饭后,他方才在手下官.员的搀扶下小心回到了房中。
童海霖前脚刚走,后脚随行太医便过来向侍从吩咐道:“江大人今日状态好了一些,背后伤处也可以涂药了。你们一会儿记得在屋内多放几个炭盆,把门窗全部关紧,当心别让江大人着凉了。”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弃脂焚椒格外白皙皮肤。
“嘶……”衣料滑过皮肤的瞬间,江玉珣的身体便因疼痛而轻颤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