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初步决定



  大明的宰相大人……

  张居正虽然对这样的评价有些心惊肉跳,但从陈羡之口中说出来,还是可以接受的。

  在他心里,陈羡之一直都是个很有远见的人。

  事实上,张居正之所以将刘台调到京城,就是为了试探一下,也就是“不服气”。

  他一直认为陈羡之是个天才,是个能卜先知的天才,但张居正的身份和力量都在不断提升,他对自己的态度也在不断改善。

  所以张居正有时候才会杨名其妙地生出一种“不服”的感觉。她觉得陈羡之比自己还小两个轮子,可为什么每次和自己有矛盾的时候,他都能占到便宜?

  在成为首席顾问以前,他很欣赏陈羡之对局势的准确判断。比如,他能俘获隆庆帝的芳心,能让孟冲成为他的厨师,能得到两大皇族的宠爱,能得到两大皇族的宠爱,能做什么?

  做了宰相后,头两年他还是很谨慎的,每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他都会事先跟陈羡之商量好,比如去京中视察,给他发俸禄,检查税赋,抓邵芳,这些事情都让陈羡之佩服得五体投地。

  “莫非,我还真比不上这位魔头?”张居正时常暗暗自言自语。因此,在他担任宰相一职的时候,他也有选择地尝试过。

  第一次,就是王大人的事情,他不敢一个人尝试,于是配合冯保里助,结果功亏一篑,陈羡之则是民众的代言人,是官方的代言人。

  第二次是在左掖门,虽然当时自己如愿以偿,但如果不是陈羡之的指导和帮忙,朱衡也不会如此平静地离开;

  刘台紧随其后。

  这还是张居正头一次忘记了陈羡之的叮嘱,一来他的确提前和自家老爹打过招呼,二来他也觉得指点自己最喜欢的弟子有什么不对。三人都在试探着,看看自己的眼力,和陈羡相比,究竟有什么差距。

  这是一个悲剧。

  可以说是一片混乱。

  可以说,自那时起,张居正就极少和陈羡之对着干了。至于强奸一案的处罚与否,他并不觉得这是反对。他跟陈羡之的想法是一样的,但他也不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

  于是,几次尝试下来,张居正愈发钦佩陈羡之的判断,先前的一丝一毫怀疑都烟消云散了。

  所以在陈羡之提议归隐山林,不再过问朝事后,张居正才会忽然有种恍惚的感觉。

  不过,仅仅是这个原因,他的感受明显没有李彩凤那么强烈,所以,他并没有询问陈羡之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

  他只觉得陈羡之的这个选择太过仓促,并不认为他是在回避这个问题。毕竟比起李彩凤,陈羡之所说的话要更多一些。

  有了陈羡之的解释,张居正也就没有继续纠缠下去。他可不是李彩凤那样,三番五次的琢磨,一定要把事情搞清楚。

  男女之间的行事风格并不一样。

….

    虽然陈羡之找了个不算太好的借口,但张居正对自己被称为“大明首辅”,还是没什么好说的,心道:“你是少保,怎么能说离开就离开?我身为国师,自然不能退。

  心中大喜过望,表面上却是一副谦逊的模样:“哪里哪里,我身为宰相,必须全力以赴,否则就辜负了宰相大人的期望。”

  陈羡之愣了愣,他还以为是在宽慰自己,鼓舞自己,没想到张居正会如此解读,让自己倍感压力。他立刻回答:“我只是发自内心,我觉得你说的很对,不过你别把它当成一座山,当成你的累赘,而是一种激励。”

  陈羡之是个后生晚辈,也是个忠告,但他说的却是真心实意。

  于是张居正也没有反对的意思,点头道:“我知道了,大明的国师,嘿嘿,就是不知道李太后与皇帝陛下会怎么看?”

  “我想李太后也是这么认为的,而皇帝呢,年纪尚小,虽有自己的想法,但心智尚浅,以后还要请老师多多指点。”

  “一定。”张居正想了想,说:“按照你的说法,这座大农场,是要开始建设了吗?”

  “不错,事不宜迟,陈太后可等不了那么久。”

  “既然你这么说了,那就按照我的建议,按照我的建议,我们可以选择通慧江和潞河之间的交界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