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刀鱼-第3/4页



    “怎么样?有赚头吗?”

    虽然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也让人激动,但感觉利润不会很高。

    毕竟前期投入可能会比较高,要模拟海洋环境,将一些盐碱盆地改造成一个“小内海”。

    此外,海鲜最怕就是运输。

    XJ地广人稀,有些地方交通还不是太好,距离市场有点远。这样搞出来的海鲜,恐怕有点贵呀!

    “还好吧!他去养海虾的。当然,我也不知道那算不算海虾。”

    张耀华:“怎么说?”

    “因为他是用淡水养的。”

    啊?

    还有这事?

    张耀华虽然对海鲜了解,但用淡水养殖海鲜,他也头一回听说。

    “所以我不敢说那是真正的海虾,感觉性质都变了。”

    他朋友告诉他,那是海虾淡养。

    “海虾淡养”指的是把海虾放在淡水里养殖,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于让海虾适应当地的淡水环境。

    据说,第一步的关键是淡化池。

    那是一个独立的池子,要把这个池子里的水调成接近海水的水环境。虾苗引进来之后,第一时间放在这个池子里进行养殖。

    第二步就是加水淡化,从虾苗入池第二天开始,每天定时定量往淡化池里加入本地的淡水,逐渐把池里水的盐度降下来,让虾苗适应本地的环境。

    最后就是换池子,经过七天到十天每天加淡水,让淡化池中的水环境和大塘里的水环境相似以后,就可以把虾苗放进大塘里养殖了。

    只能说,在内陆养殖海鲜,真的需要点技术的,不能瞎搞。

    “我还以为,都是搞人工造海的呢!”

    朱伟光:“我一开始也这么想的。”

    人工造海,是最常见的手段。

    西北地区不少地方,因地势低洼,周边地下盐碱水都往这里汇集,地下水位比较高,而且水质含盐碱量大,pH值普遍在8以上,大量的盐碱水不能够被农业等其他产业再回收利用,对当地土壤、作物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当地因地制宜,从现有资源找出路,利用现有盐碱水资源优势,探索一条适合农场盐碱水水质养殖的产业发展之路。

    为了把盐碱地变废为宝,技术人员根据当地情况,搭建大棚,调节虾苗用水,克服高盐碱和高寒对养殖的不利影响。

    不得不说,我国在养殖和种植两方面的执着,真的是刻在基因里面的。

    那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种田”属性和技能。

    朱伟光带着那些刀鱼,直接去了熟悉的饭店。

    “老陈,帮我弄好点,搭配其他两三个菜就够了。”朱伟光跟饭店老板说道。

    “行,交给我。我店的手艺,你是知道的。”

    “就是知道,才每次有刀鱼都来你这里。”

    店老板看了眼那些刀鱼,“嚯”的一声。

    “这几尾刀鱼不错呀!够大,一万元一斤都买不到。”

    他一看,就知道是野生的。

    “一般般吧!老陈,这是我兄弟张耀华,特意过来品尝我们长江第一鲜的。”然后,朱伟光又介绍道。

    “张兄弟,你好!抽烟吗?”说着,店老板就给张耀华递来香烟。

    张耀华连忙摆手:“老哥,谢啦!我不怎么抽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