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第一届发展规划大会-上



    韦珣的十五师计划放出去,再弄点财政危机的小动作,便可以做一个铺垫。

    实现北伐第三阶段后,振兴经济,减少赋税,发展商业,修建铁路、公路这些国家级大项目一上马,正好可以消化赋税。

    这样一来不仅盘活了经济,还能改善基建,发展工业;同时,也会让列强得到一个财政紧巴巴的真实情况。

    财政匮乏,军队保持编制,自然不会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但这些都只是韦珣想方设法制造的表相。

    他知道随着欧洲局势越发严峻,英法和沙俄面对德奥的挑战,必然没法大规模干涉东亚局势。

    到时候就算交锋,规模也不会太大。

    “今年出兵,发育三年!”

    一番盘算家底审时度势后韦珣念叨着规划。

    之后又用笔写下退役制度。

    这个是编制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暗中发展军队的最佳办法。

    同时也兼顾一下普遍二十岁需要成家的士兵年龄。

    三年时间足够十五个师四个旅三十余万陆军换上两拨。

    加上现役编制,他差不多有一百万经过战阵的士兵。

    再准备九十万的预备役新兵,韦珣觉得在东方战场,足够他面对各种敌人的挑战。

    军事方面无疑是复兴党和复兴军最为重视的问题。

    作为军队的真正掌权者,韦珣总算是将接下来军队的编制、规模以及国防的兵力规划做了完整的系统性规划。

    这都是为了第一届国家发展规划大会做准备。

    这两三年,随着韦珣对于地方、国家治理的经验沉淀,深切了解到国家治理的各种问题,明白现在复兴党治理地方,完全就是凭借一腔热血在摸爬滚打。

    这让他意识到哪怕只是数省之地,怎么如何发展,怎么发展,先发展什么,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都没有明确的方针规划。

    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要不得的。

    所以参考五年规划,他提出举行第一次国家发展规划大会。

    1904年三月五日,第一届发展规划大会正式在广州举办。

    参与会议的,除了各省的省长外,还有临时中枢的财政部,工业部,交通部,农业部,公共卫生部,教育部,军部等中枢部门。

    第一个议题就是确定地方行政单位的名称。

    在维持各省名称及辖区范围的前提条件下,改府为郡,郡之下,设市、县,县之下设镇、乡,乡镇之下设村。

    郡治或某县发展到一定规模,便可为市级行政单位,镇、乡的区别同理。

    在职务上,市级较县级,镇级较乡级虚高半级。

    行政级别明确之后,便是关于全民素质教育的问题。

    其中又分国民素质教育宣传和儿童及青少年教育。

    在座的都是知识分子,对于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可惜,第一个关于各省国民素质教育宣传的话题就让几个部门出言反对。

    原因:没钱。

    “国民素质教育需要花时间,费心思,也会花费不少钱财。”

    “有人说这些钱还不如多组建两个师的部队,可以尽快完成北伐。”

    “我要提醒各位,虽然我们已经稳定了治下的治安,也通过各种手段削弱了士绅阶层,惩治了一些奸商。可我们的同胞依旧只当我们是比太平天国好一点的叛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