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窝在大唐西市开了一家蜡烛店



  大唐。

  贞观六年,长安西市。

  经过了长达六年的君臣同心协力,此时的大唐长安,贞观之治的效果已经是初显成效,百姓安居乐业,商业也是繁忙喧嚣。

  此时在一家蜡烛店之中。

  陶逸正一脸无所事事地看着外面的行人,出神地想着,当代年轻人,最主要的追求是什么?

  然而……

  想了许久,他都没有想到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

  有人可能会说,赚钱。

  可陶逸现在不缺钱。

  像有钱人一样享受?

  这陶逸倒是没有尝试过。

  陶逸,是一名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十六岁高中生。

  现如今……

  正隐藏在大唐西市当中,充当一名蜡烛商人。

  在大唐卖蜡烛,绝对是一门极为暴利的行业。

  因为大唐的蜡烛极少极少。

  陶逸九块七从京东买回来的十支蜡烛,在大唐一支就能卖至少一百文,十支就是一千文。

  别说是在贞观年间了,就算是换到宋朝去,那也绝对是被人哄抢着购买的存在。

  关键他们还不会觉得陶逸卖得贵。

  因为如果是换到别的奸商,那这蜡烛说不定得至少再翻个三四倍。

  蜡烛在大唐是一种有价无市的商品。

  求大于供,所以即便是卖得再贵,也会有人买。

  就看来买的人,急不急着用。

  这不……

  就在陶逸无所事事地看着这街道上人来人往的时候。

  有客人就来了!

  “陶小郎君,让你准备的蜡烛都备好了?”

  来人正是前不久,来他这里下了五百支大订单的齐国公府的管家。

  陶逸还特意地问了问,这齐国公是谁?

  毕竟像是五百支这样的订单,可不是谁家都能出得起的呀。

  要知道……

  现如今大唐十二斤的小米,才卖三四文钱。

  买这五百支蜡烛,都够买十五万斤小米了。

  说实话。

  这十五万斤,足够陶逸吃到死都吃不完,虽说……

  其实他并不喜欢吃小米。

  然后……

  等到他回去拿电脑一查,就查了出来,原来是一个叫做长孙无忌的人。

  难怪……

  人家可是唐太宗的大舅子,皇亲国戚,大唐身份地位最顶尖的人群之一,这十五万斤小米,那还不是妥妥的。

  这也就延伸出了另一个问题了。

  敢情……

  这还是唐太宗的女儿要出嫁,然后长孙无忌家里结婚用的蜡烛不够了,最后,一听说他这有,关键还便宜,便订购到他这里来了。

  见到了来人后,身后还跟了两个仆从,应该是来搬运蜡烛的。

  陶逸也是道:“都备好了,就等您来了。我去里面给您拿!”

  说着,便快手快脚地,从里头搬了四个木箱子出来。

  为了避免蜡烛在搬运的过程中不慎磕碰坏了,陶逸还特意地在箱子中放了一些绵软的绸子上去。

….

    一来……

  显得高大上,蜡烛看着也更加地珍贵。

  二来……

  客人买了回去,看着也觉得自己的钱没白花。

  “都在这了,您清点一下。”

  然后齐国公府的柳大管家,柳忠,便是清点了起来。

  不是说他不相信陶逸这位陶小郎君,而是,万一到时候账目对不上,免得到时候再来麻烦。

  而柳忠在清点的过程中竟然还意外地发现,这用来放蜡烛的绵软的绸子上,还绣了一个十分喜庆的喜字上去。

  柳忠当即便道:“陶小郎君可真会做买卖啊,这绸子,是一起送了?”

  陶逸虽说才十六岁,但已经是一副久经商场的样子,“日后,还不忘柳翁多多关照。”

  柳忠也是道:“柳翁可关照不了陶小郎君的家的买卖啊。这蜡烛若不是替我家主人买的,柳翁还用不上如此昂贵之物。”

  陶逸便道:“小子也是初来长安,卖这东西难免令人眼红嫉妒。若是柳翁能关照一二,不至于让人破坏了买卖,那小子便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柳忠一下子就听出来这小子的意思了。

  “你家大人呢?”

  陶逸:“隋时,举家到了突厥,后父母不幸染病去世,得亏是陛下前些年下诏召回了杂居突厥境内的汉人,小子这才得以回到长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