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章 农耕帝国2-第6/10页



    对这一次兴建工程,众臣都没有反对,各自也开始议论起亲耕礼来。



    因为亲耕礼虽然是皇帝带头,但是众臣都得参与。



    三公,诸王、尚书、卿等大臣,地位越高参与程度越高,地位太低的还没资格参与。



    亲耕大礼,首先由皇帝耕田,皇帝耕田的次数是三推。



    接下来是三公、诸王、卿按照次序耕田,级别越低的人,耕田推数越多,卿的级别最低,所以耕田九推。



    等到秋天丰收时刻,天子还得下田收获粮食,当然了,同样是象征性的。



    平时的籍田都是有专门的下人管理,等天子秋季再去亲耕收获后,籍田收获会分给众位大臣,同样是地位越高、与天子越亲近收获越多。



    【那么天子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农业呢?】



    【农业生产本身具有以下特点,与华夏文明息息相关。】



    【农业离不开自然,华夏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让人们更亲近农业,劝民务农使百姓与大自然频繁接触,民风会更淳朴。而民风淳朴就易于统治管理和役使,这样对统治者来说更安全;】



    【农业是以个体方式进行,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像商人一样频繁与外界与外人接触,减少了结党营私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劝民务农会让百姓离不开土地,害怕迁徙,被束缚在土地上后就会更加安分守己。这也是华夏几千年乡土情结重的源头。】



    朱元璋冷哼:“没错,朕就不喜欢商人乱跳,又奸滑又不安分,还是农人安分,老老实实种地就好。”



    “朕将人分为军籍、匠籍、兵籍、贱籍等几个等级,严格管理户籍,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百姓定然安居乐业,固守乡里。”



    朱元璋嘴上说得只是不喜欢商人,事实上在实施种姓制度时并不是严格按职业来,还有按他的仇恨来。



    比如昔日仇人陈友谅、张士诚九部,通通被朱元璋打入贱籍,世代打鱼为生,不许上岸,浙江一带有九姓渔户之称;



    明初四大案,除被杀的文武百官之外,那些昔日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家中的女眷也没有好下场,全部被打入教坊司等地,沦为官妓,或叫乐户。男子代代为奴,女子世世为娼。



    广东疍户



    因为独特的水上生活,在元朝就受到歧视,到明朝也被朱元璋打入贱籍,与浙江九姓渔户一样,生生世世受人歧视,只能从事打鱼等贱业,不能上岸;



    浙江绍兴等地的惰民、丐户,不得参与科考,不得做普通人的工作,只能世世代代做低贱脏污职业,乞讨、清洗厕所掏大粪、捕蛙、保媒拉纤,一代为丐户,世世代代为丐户,永世不得反身;



    民国时期依然有人蔑称广东、福建人为疍户,称河南为丐户,称浙江为惰民,许多都是来源于元明时期的贱籍。



    明朝的户籍管理也是历朝最严格。



    军户、民户、匠户,家族代代不能转籍,每人出门都必须随身携带引子,也就是户籍证明;



    农民日常只能在方圆一里内活动;超过百里,即以逃户论之,轻者入狱,重辄丢命。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