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经度计算



    临近正午,张宁抓紧时间准备测算所需。

    昨天芒阿勒见过张宁“施法”,知道他需要什么,便和拉莫一起去寻找枝条,张宁则去寻找场地。

    在拉莫和芒阿勒的帮助下,很快就准备好了立木和标记用的木条,张宁也选好了一块地。

    这次测算是从北京时间凌晨3点半开始的,时间间隔同样是20秒。

    芒阿勒帮忙递送标记木条,张宁看着时间插下木条,标记影子位置。

    一番忙活后,测量结束。张宁用上次的方法找出距离最短的标记,然后计算出了时间差。这次得出的结果是8小时1分,与上次一样。

    张宁对此很是疑惑:按说每次计算结果都不一样才对,为什么两次测量分毫不差?

    思索一番,张宁忽然明白了,他设置的参数有问题。若是下次还是以整时开始,以20秒为间隔,那么得出的结果必然如现在一样。

    这是因为他所标记的不是立木最短的影子,而是所有的影子标记中最短的。换句话说,就是影子是连续的,张宁间隔固定时间标记一次,很难恰好标中最短影子,也就是恰好在本地正午12点插下标记物。

    想到原因,解决起来就简单了。他只需要调整每次的开始时间,如:3点30分5秒、3点30分10秒、3点30分15秒,这样就能得到不同的时间差。累计多次测算结果后,再将结果数值相加,然后计算其算数平均数,就能得到理论上误差最小的时间差值。

    张宁按照上面的不同开始时间,在脑中分别验算一遍。结果发现,这样做好像没什么意义,因为这样测算,误差最大也就20秒。而20秒对应的经度,不过是0.08经度(4分钟即240秒对应经度1度),对应的地表最大距离不过是9.25公里。对张宁而言,这样的计算误差完全可以接受。

    既然如此,也就不必继续计量时差了,他决定就按照这个时间差值开始计算经度。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什么是经度。

    若将整个地球看作是一个规整的圆球,以南极、北极为终点在地表划一条线,那么这条线就是一个半圆。这条半圆形弧线就是一条经线。格林威治天文台所在经线,国际上将其定义为0度经线。

    假设有两条软尺,长度正好是地球赤道长度的一半。将每条软尺等分为180份,刻画在软尺上,并标注上刻度。刻度从0开始,至180结束。

    将两条软尺的0刻度都放置于0度经线与赤道的交点,然后分别向东、向西绕赤道铺展开。最后两条软尺的180刻度线会重合在一起,其位置在太平洋上的某处。经过此处的经线就是东经、西经共用的180度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当0度经线是中午12点时,日期变更线处正好是午夜0点。

    穿过软尺上每一刻度的经线,称为X度经线。处在0度经线以东的软尺上,就称为东经X度,处在以西的软尺上称为西经X度。

    从0度经线开始,向东、向西每15度划为一个时区,向东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向西也是如此。

    每一时区起始经线和结束经线正好相差1小时。例如,东经105度至东经120度之间的区域,称为东八区,也是北京所在的时区。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越向东太阳就越早经过当空。比如,当东经105度位置上是正午12点时,更东一些的东经120度已经是下午1点。

    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便利,会将某处地点的时间定为其所处区域的通用时间。如中国东部地区统一使用北京时间,过去听广播时常听见广播员整点报时:“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8点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