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张宁的规划-第2/3页
接下来就是数细木条(就是那些标记)的数量,从第一根开始一直数到距离最短的那根。这个数字减去1,再乘以间隔时间(如前面所说的20秒),得到的数值加上起始时间,如此就知道了本地正午对应的北京时间。用对应的北京时间与12相减,所得数值要求的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存在误差,最好多进行几次测算,最后取所有时间差的平均值。
计划第二步是勘查周边可用的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和矿产,同时,顺带了解一下周边的地貌、植被等,为位置推测提供依据,也为以后的生活做些准备。
动植物方面,重点找吃的,如野菜野果、野兔野猪、野鸭天鹅、海参鲍鱼等等都可以,张宁不忌口。当然,要是有椒盐孜然什么的就更好了。
昨天在拉莫、芒阿勒的村庄里,张宁发现他们的盐很有滋味,要想办法弄些回来。
另外就是寻找易伐易燃的木柴。无论是炖煮还是烧烤,没有木柴可不行。
矿产中,张宁最希望得到的是铁矿。铁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最重要的是,没有铁就没有烧烤必备的火签子。
有了铁,他不仅能做火签子,还可以做铁斧,砍柴、修建木屋,做成铁锹、铁镐,种田挖土。
寻找铁矿石,张宁有现成的工具——磁铁。汽车音响里和渔具中的饵料盆内都有磁铁。饵料盆盖上的磁铁还是一块强磁,本来是用作将鱼钩吸住,方便拉饵,现在用来选矿也合适。
找到铁矿,还需要冶炼,而冶炼就需要煤炭,所以要寻找煤矿。找煤矿没有轻省的法子,只能凭颜色判断。
找不到煤炭也不打紧,还可以烧木炭。只是台地附近树木资源不丰富,需要到远处找找看。
除了以上这些,现在急需的还有烧制陶瓷的材料。
本地虽已有了陶器,但只需做出比陶更高级的东西——瓷器照样可以。烧制瓷器肯定有难度,好在自己有的是时间,慢慢摸索,总有做成的一天。
传说,瓷器原料有高岭土、瓷石什么的。张宁没见过高岭土,但却“幸运”的见识过瓷石。
在一次野外测绘中,他发现有人在偷偷挖矿。同伴告诉张宁,那些人偷挖的是瓷石。不过,采矿的人告诉了另一个名字——钾长石,是用来烧瓷砖的。他为此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钾长石其实是瓷石的一种。因为这一遭遇,张宁对瓷石多少有了些印象。
计划第三步是解决住所和衣物的问题。张宁打算就把住所建在这处台地上。一是因为这处台地跟随张宁一起来到这个时空,算是他的“故土”。
其次是因为天气。自从来到这片天地他就发现,这里差不多天天刮风。有时刮西北风,有时刮东风,偶尔刮一些南风。除了南风以外其他风都刮得很大。大约是因为这个缘故,这里的山顶都是光秃秃的,山坡上的树低矮倾斜,像泰山上的迎客松。
这里白天以西风为主,傍晚以东风为主,到了半夜风大都会停歇。台地处在峡谷内,东西两侧的风受到峡谷两侧山脉的阻挡,风小了很多。
同时,峡谷内风虽小,但每天早晚会有雾,空气潮湿。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在潮湿的环境中居住很不舒服。而台地比谷底高一些,相比而言湿度也就小一点。
至于御寒的衣物,张宁打算和当地人交换获取。他们穿着的毛皮就很好,既暖和又很飒。
最后,他计划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以便于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
想好这一切,夜色已晚。头顶繁星一片,远处传来浪花拍击海岸的声响,四周有不知名的昆虫低吟浅唱。张宁躺在土坎上听着这自然界的合奏,看着天上的繁星,觉得自己似乎正栖身于一片世外桃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