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学习汉语-第2/3页



    虽然,只用树皮就能解决问题,但张宁还是选择将两种方式合二为一,用藤条提着陶罐,再用树皮拖着罐底,将开水倒入保温壶中。

    如此折腾,主要是不想打击两个“小工”的积极性!

    灌满保温壶后,陶罐里还剩一些。他拿过来三个陶碗,将剩下的开水分别倒入其中。

    张宁端起陶碗,吹了吹,轻喝一口。啊,真他妈烫嘴!还有一股子烟火味!

    不过,这热水中包含了张宁人生中好几个第一次,值得纪念。想到此处,张宁畅快的笑了出来。

    拉莫和芒阿勒大约误会了,以为这水有什么特别的妙处,迫不及待的喝了口。紧接着,两人又都吐了出来。他们被烫到了,伸着舌头连连哈气。

    这一幕让张宁哭笑不得,也有些自责:自己应该早点提醒他们一下的。他赶忙从背包里拿出纯净水,给两人都喝了几口,两人这才感觉好受些。

    待两人恢复的差不多,张宁开始向他们“宣讲”为什么要喝开水——他大概忘记了,拉莫和芒阿勒都不懂汉语。

    张宁指着碗里的水说:“开水”,又端起碗来在嘴边吹了吹、吸溜着喝了一口。继而,又拿没用过的那个碗舀来一碗河水,说:“生水,有虫子不能喝!”说完,将这碗河水倒掉。

    见两个人懵懵懂懂,张宁又不辞辛苦地舀来一碗河水,分别指着碗里的开水和河水,说:“开水,生水”。张宁连说几遍后,拉莫和芒阿勒下意识的跟着说起来。张宁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汉语启蒙便算正式开始了。

    从这以后,张宁便用“这是某某”、“那是某某”这样的语句教授两人学习汉语词汇,每次都会等到拉莫和芒阿勒两人说流畅方才罢休。

    譬如,张宁在两人学会开水和生水两个词后,又分别指着陶碗、陶罐说“碗”、“罐”。这次,拉莫和芒阿勒学的快了许多。

    直到后来,张宁发现当地人在说a、an、ang、o之类的辅音词时,说的特别流畅。但对“er”这类卷舌音却总说不好,他们会将“er”说成“ai”音。

    ……

    张宁带着两人将葱蒜和红薯苗圃浇了一遍,玉米地没有浇。张宁记忆中玉米只在种前灌一遍水,此后一直到玉米苗长出后,才会根据墒情决定是否灌溉。

    红薯苗已经有一拃高,再过几天就要移栽了。秧苗(在张宁老家称作地瓜秧子)顶端新叶是红色的,下面的老叶渐渐由红变绿,直至深绿色。红薯秧子叶片肥厚、秧茎粗壮,说明这块地土壤比较肥沃。

    浇完后,张宁就去收地笼,为午饭准备食材。

    地笼中的鱼有十来条,并不比以往多。倒是蟹捕到不少,有六七个,个大的足有掌面大小,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钻进来的。

    这一次,张宁放掉了鱼,将蟹留下来。现在有“锅”了,他打算煮蟹吃。让拉莫和芒阿勒帮忙抬着地笼,他自己用塑料盆端着捕到的蟹回去了。现在食物充足,暂时就不用地笼捕鱼了。

    在河滩的水坑边,张宁把蟹洗刷干净,放进陶罐里,添上水放在石灶上煮起来。

    蟹不耐煮,开锅后不久张宁便熄了火。等罐中的水不再沸腾,张宁用树枝做成的筷子把蟹夹出来,放进碗中凉着。四个碗,每个盛了两只蟹。

    趁着蟹凉下来的功夫,张宁为拉莫和芒阿勒分别做了一双筷子,让他俩学着使用筷子吃饭。手抓食物的吃饭方式,张宁觉得太不卫生了。

    将那块做陶坯的石头板冲洗干净,当做餐桌,把四个碗放在上面,三人围坐一圈开始吃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