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建造陶窑-第2/2页
张宁在晾晒陶坯的附近找了一块地作为窑址。这块地与昨天挖的炉灶地形相似,北侧是紧邻河滩的缓坡,南侧是平整的草甸,附近没有灌木、乔木,易于平整,而且不用担心失火引燃周遭草木。
他计划直接在地上挖火膛。火膛呈U型,开口向着缓坡,中间的土保留,作为箅子的支撑。没有现成的箅子,就用石条作为隔火的炉条,这需要寻找合适长度和宽度的石条。
因为希望能够多次使用,所以窑做的稍大些。
火膛长70厘米,宽30厘米,深40厘米,中间保留的土宽约20厘米。上方以炉膛为中心,用泥垒成半圆形窑室,平直的一面在炉口处,临近缓坡。整个窑室高度为1米,窑室下部的内膛直径为90厘米,向上逐渐收缩,至窑口处内膛直径收缩为70厘米,这样便于装窑出窑。
计议一定,张宁马上着手实施:
先从河北岸找来十多块宽窄不一的石板,接着便用地锚挖松地表的土,然后用手捧土堆在一侧。
待火膛挖好,张宁便将石条平铺在火膛沟上。石条厚薄不均,张宁通过垫、挖石条下的泥土,尽量做到石条顶面平整。石条边缘凹凸不齐,正好方便火焰通过。
修建窑体所选用的泥土就从附近选取,也没有剔除杂草砂砾,他就直接用水和了,然后上手将泥巴搓成粗条,沿着火膛外圈画好的边线垒筑起来。泥巴每铺一层,张宁就会用一块卵石按压、拍实,并用泥水将泥巴条之间的接缝抹平,以免留有孔隙。整个窑室厚度也尽量做到厚薄统一,这样在烧制的时候窑体受热均匀,不易开裂。
当窑体垒到膝盖那么高的时候,张宁就停下来了——泥巴太软,继续垒筑,下面的泥无法承受上部重量,会坍塌变形。张宁打算晾一晚,明天再继续垒窑体上面剩余部分。
坐在窑一边的空地上,他才感到又累又饿。奇怪,刚才忙活的时候竟一点没感觉。张宁觉得这大约就是精神的力量,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不就是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嘛。
夕阳西下,峡谷内已经渐渐升起雾来。淡淡的雾气将太阳的余晖映射出七彩的霞光。成群的喜鹊喳喳的叫着(张宁也不知道它的种类,但它们跟家乡的喜鹊长得很像,便这样称呼它们了),飞入河边的树丛。草丛中,昆虫的低鸣时断时续,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响起。
张宁扛着登山杖、提着用草串起来的一串小鱼,踏上了回“家”的路。是啊,也许那里就是自己余生里的家了。
披着昏黄的余晖,张宁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单薄的背影有些许的佝偻,脚步却越走越坚实。
太阳落山了,明日依旧升起,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当是人生再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