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他的心太黑了



  如今的绍兴师爷(籍贯八县),在大明并不出名。

  他们在顺治、康熙年间才真正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

  所谓的无绍不成衙才广为流传。

  嘉靖第一才子徐渭是典型的绍兴师爷模板,但他现在还没有成为胡宗宪的幕僚。

  但是绍兴人入幕为僚却是由来已久,许多越人都在学习律法。

  主要是科举这条路,在绍兴内卷的太严重了。

  城内大概十家左右,就能拥有一个私塾师傅教学,

  金莲从二楼窗户往街面扔竹竿,砸一百个人就得有十几个举人,秀才更不少,识字的也不统计了。

  百年内的光绍兴进士就超过五百人往上。

  如此多的进士、举人自是刺激着人去更加刻苦读书,以此来达到鲤鱼跃龙门的愿望。

  一个绍兴人要考科举,难度属实是独木桥上,还得把旁人推下去才可以中举。

  连嘉靖年间第一才子徐渭都中不了举。

  大量绍兴读书人中不了举,总得吃饭以及其他求名的方式,除了做幕僚,就是做生意了。

  本地弃儒从商者,大有人在。

  这也是衙役汪远除了视大明律法为看家本领外,也是有这种激烈内卷风气的影响。

  因为此地懂律法的人,也多的很。

  林国瑞接过祝今宵递给他的状纸,认真的看了几眼,倒是没有看出什么违规操作的端倪来。

  这件案子做的倒是干净利索,看样子典史衙署仅剩的三瓜俩枣,对于怎么搞口供证词之类的也是老手了。

  地方衙门的六方当中,刑房与户房最为重要。

  书吏们对于刑名、钱谷等事都是内行,对于律、例、案及地方民情都非常熟悉。

  他们常常以此来舞文作弊,诓骗、摆布不谙刑名、钱谷的主事官员。

  正所谓清官难逃猾吏手。

  当然也是科举制度兴盛,考上进士的读书人多擅长八股文章,有几个能处理地方政务的?

  属实是对这帮吏员又爱又恨的,爱的是他们能帮助他统治地方,恨的是他们拿大头。

  嘉靖是外来的老爷,要对付朝廷内的一帮黄老爷们。

  那知县也是外来的老爷,要对付的也是本地的一帮黄老爷们。

  黄老爷们对于主官的名声和利益都有着极大的危害。

  正是钱都被你拿了,恶名全都是我这个皇帝/主官背了。

  所以知县为了统驭书吏,不受蒙骗,便要依靠忠于自己、又熟悉邢钱等事务的师爷相助。

  林国瑞正是个中好手,他捏着供词,斟酌了两句:

  “祝典史刚刚到任,便有此举,怕是会落人口实。”

  “嗯?”

  祝今宵对于师爷这个职业还是有着相当的敬意,毕竟出坏水的还得是师爷。

  “还请林师爷指点小子一二。”

  祝今宵摸了摸怀里,又笑道:

  “我是个贪嘴的,那天在家里做出一个新菜式,回头请林师爷尝尝。”

….

    林国瑞对于祝今宵的动作尽收眼底,看来今日是没少往外撒银子。

  不过他也不在乎祝今宵这点小钱,欠了那么大的饥荒,能拿多少银钱?

  “我也是个馋嘴的。”林师爷便应承下来:

  “绍兴府稍微有点势力的人家,就晓得你们祝家与谢家之间是有矛盾的。

  如今你刚上任,就整治谢家的姻亲,你这不是打田有荣的屁股,是打谢家的脸。”

  祝今宵叹了口气:“林师爷,我要说是他主动招惹我的,你信吗?”

  “我自是相信的。”林师爷把画押齐全的供词放在一侧:

  “谁不知道你祝三郎性子胆小内向,从不轻易惹事,自是事惹到你头上,你才会反击。”

  林师爷又双手一摊:“可是没有用啊,光是这县衙内六房当中,就不知道有多少明里暗里谢家的人。”

  “可是林师爷,我是谢家的死对头啊,与杜相公是天然的盟友。”

  “呵。”

  林师爷靠在椅子上笑了笑,他可不是山阴、会稽二县的,此时自是要一副为董翁着想的模样:

  “那又如何?谢家的势力太大了。”

  祝今宵收好状纸漫不经心的道:

  “林师爷可听说过一鲸落,万物生的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