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小信如若不成



  待到饭饱之后,吴千光三人只觉得祝今宵当真是阔气。

  像这般豪气的上官可一点不多见。

  多的是想要让下属请吃请喝的。

  “三爷,我听说您家欠了不少银子,您下次还是省着点用吧。”

  吴千光低声劝了一句。

  “此乃谣言!我祝家什么时候欠银子了!”祝今宵放下手中的筷子:

  “尔等不要信街面上的传言,只不过是压货了,待到合适的机会出手,自是要大赚一笔。”

  吴千光等四人便不再多言,听起来像是真的,可又觉得是假的。

  不过他们三个一想到猪三郎是绍兴府最废物的男子,空长了一副好皮囊的言论也站不住脚后,便觉得祝今宵的话是可信的。

  汪远则是心里惊诧,看样子祝三郎,当真是没想着还谢家的高利贷。

  “带我找个能把大额银子换小额银子的地方。”

  祝今宵对着吴千光挥手:“带路。”

  等到了一楼祝今宵要结账,连忙被掌柜的拦住了:

  “祝三爷,您这位杀倭英雄能来小店吃饭就蓬荜生辉了。

  如何能要您饭钱,传出去,这不是打小人的脸吗?”

  “话说的蛮顺耳的,是个会做生意的人,结账吧。”

  祝今宵从怀里掏出些许碎银子:

  “我呢一般不吃白食,今天当众说要请我几个麾下吃饭,就绝不能食言,下次我再给你机会请我吃一顿。”

  “别别别,请祝英雄吃饭还是有底气的。”酒楼掌柜还是不敢收。

  祝今宵确是把银子甩在桌上:“我素来言出必践,成吾信义昭彰,小信如若不成,大信将以何立?”

  听到这话,掌柜的也不在多劝:“祝英雄高义,小人若是再不收下,显得迂腐了。”

  掌柜的嘴里一个劲的说着感谢的话,手里称银子的速度也不慢。

  他很快就剪了些碎银子,剩下的还给祝今宵。

  “饭菜味道不错。”

  “祝英雄吃好了,下次再来。”

  掌柜的亲自给祝今宵送到门外多走了几步。

  猪三郎的大名,别说山阴县,整个绍兴府知晓的也不少。

  可在昨日,全都推翻了。

  杀倭的威名。

  可不是寻常人能比得过的。

  四个衙役簇拥着祝今宵奔着钱庄走去。

  自明中叶以后,钱庄、钱肆、钱铺在各地先后出现。

  而且,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渐普遍。

  从大城市到一般市镇,都可以见到。

  它们大都设于城市中工商业比较发达的街市。

  这样,既方便了商民的兑换。

  同时,也有利于扩大营业额。

  钱庄、钱铺、钱肆的职能,主要有二:

  第一,兑换金银钱钞。

  百姓既可以在此以钱兑黄金、白银,同时也可以金银兑钱。

  第二,经商放债。

  钱庄、钱铺、钱肆的经营者们,在兑换与私铸钱币过程中,

….

    固然可以大发其财。

  但是,他们也清楚知道,私铸毕竟要冒很大的风险。

  而且所能容纳的投资也毕竟有限。

  因此,他们感到与其让自己的大量资金长期闲置,还不如适当的进行经商、放债,倒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祝家欠了谢家的高利贷,也是因为在钱庄走了这个流程。

  “三爷,会稽县的钱庄多是谢家的。”

  吴千光沉吟了一声:“其余钱庄也多是与谢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不然开不下去。”

  寻常百姓不清楚,只觉得不全都是徐家的,就方便比较。

  可实际上多是一家的。

  祝今宵颔首,他也明白,这种挣钱的生意必然是独家把持,怎么可能会往外分呢?

  北京的钱庄同松江府的钱庄,距离千里可以不带银子,带着会票足以。

  他们使用兑票的底气便是,整个松江府的钱庄:全都姓徐!

  当然松江府的大部分土地也都姓徐。

  一心为国徐阁老比严阁老隐藏的更深。

  “既然都是如此,就去谢家的。”

  吴千光指了指旁边的钱庄:

  “三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咱们就在谢家姻亲换一换,就近。”

  “行。”

  祝今宵抬头瞥了一眼,上面的招牌是万源号通商银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