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的华夏梦
方南知道,这届中考作文题其实是有陷阱的。
以《我的XX》为题,就是为引导大多考生往固化的常规思维模式里套。
可以预见,今年这届作文中,不知道会出现多少篇类似《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爷爷》,《我的奶奶》,乃至于自己为齐磊炮制那篇《我的祖国》这类型的雷同题材。
前面这类描述亲人的文章,若无深厚文笔基底和足够的情感共鸣流露,往往会流于叙事方式的家长里短,极难出彩。
而如《我的祖国》一类,又在一开始把选题方向高度拔的过高。
试想一下,平日或许连新闻联播都懒得看得初中孩子,对于这个层面的东西又能有多深刻认知?
所以往往下笔后,发现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实际落笔时能写的东西却又不多。
最终内容都流于表面,无非是用有限的辞藻表达如今国家有多么多么强大,自己生活又是多么多么幸福云云。
而当年齐磊靠着那篇《我的祖国》之所以能拿到尚北作文满分的成绩,甚至因此登上《少年报》,成为改变命运一路腾飞的关键转折点。
完全是因为当时这篇文章一来是脱离了普通的叙述体模式,以散文句式打造了一篇议论文,从文体上就别开蹊径。
虽有一定的讨巧之嫌,但却极为有效,开篇就能从一众平庸文章中脱颖而出,迅速抓人眼球。
最关键也最核心的是,这篇《我的祖国》,其内容主旨并不是去讲什么虚无缥缈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言之有物。
全文以1998年这场重大洪灾中,全国万众一心抗洪救灾为基调。
以华夏自古至今,一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震撼世界的璀璨奇迹为骨肉。
以每当面临重大危机,自古至今无数先辈百折不屈的精神向心力为内核。
讲述如今虽面临滔天洪灾,但华夏精神世代延承,将一如既往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华夏奇迹,那一抹中国红将永远成为世界上最耀眼的颜色作为最后结尾,全篇质变升华。
出于当下时机的吻合性,加上足够的骨架内容支撑,散文体的叙述,想不得高分都难。
珠玉在前,那自己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才能与之比肩呢?
此刻内心生出胜负心的方南在十几分钟思考后,忽然脑海中有了一丝灵光。
我的XX……我……
是了,‘我’有小我,也有大我。
如果这个‘我’并非只是指特定一人,而是指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不同时代的我。
是指汉族、藏族、彝族、羌族等不同民族我。
是指来自警察、医生、工人、农民不同行业岗位的无数个我。
那‘我’将不再是一个单独个体,而代表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叫‘华夏儿女’。
如此立意,自然就比单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我’为主体强上不少,可延展的内容也就极多。
再说回现实热点,1998年对于华夏民族是极难的一年。
除了眼下洪灾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国企改制后四五千万下岗职工的民生生存问题日益凸显,而全球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样席卷华夏,这个伟大的国家也正面临着一场大考。
如此情势下,只要是提气振奋民众信心的积极内容,一定是极容易引起重视和好评的。
所以,以不同的‘我’为视角去写如今华夏所面临的这场大考,同时对标世界目前时代最强的国家,如同对方一直提及的‘XX梦’一般,提出‘华夏梦’这个概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