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巴图卡病逝和泛湖主义运动兴起
阿波罗三年,莽林岛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这场瘟疫使得岛上的猴群减员了将近20%,莽林帝国的多位达官显贵纷纷与世长辞。丛林之王”巴图卡也未能幸免,于1月末染上了重病。但他拒绝休息,依然带病工作,这种操劳更严重地摧残了他的身体。巴图卡的病情愈发严重,而以岛上落后的医疗水平不足以对他进行有效的治疗,众猴只能看着自己的领袖日薄西山。4月2日,奄奄一息的巴图卡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给在场的各族猿猴留下了务必保持团结统一的遗训,随后便撒手人寰了。
巴图卡的死为莽林帝国政局带来了一场地震。因为各部落首领对帝国的忠诚很大程度上依赖巴图卡的威望。这些部落的民众本身又缺乏对帝国的认同,对忠君爱国的观念并不买账。统一之前各部落之间相互征讨带来的仇恨也未曾被所有猴子忘却。这些矛盾使各地民众冲突不断,使帝国看起来摇摇欲坠。
戏剧性的是,巴图卡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开明政策也成为了帝国内部走向分裂的一个诱因,这是因为他所重用的部分臣子在旧部落地位并不高(换句话说就是出身庶民)。各部落的旧权贵心有不甘,只是慑于巴图卡的权威才没有明确表示对这些新贵的蔑视。巴图卡的死让他们再一次蠢蠢欲动,希望把自己眼中的这些“贱民”赶下台。而不少普通民众选择支持新贵,给旧贵族们带来了巨大的阻力,也使得两者矛盾进一步加深。
总而言之,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即便巴图卡尽力弥合也未曾得到解决。因而他一死,各大实力派领袖就开始了争权夺利,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各派争论的焦点在于继承人问题,因为巴图卡并未留下子嗣,也没有指定接班人。就这个问题,莽林帝国形成了三派势力,代表着三种观念和背后的利益集团。
第一派认为先王巴图卡和三王有亲缘关系,且三王曾经做出巨大的贡献,所以首领要从三王的子嗣中挑选。该派的主要领导人物来自于巴图卡的亲戚和三王部猕猴贵族,还包括一些最忠心的异族臣子,比如白矛和荒骨。他们是现行秩序的忠实维护者,坚持“遵循”先王遗诏,主张“稳定压倒一切”。而家天下的政策在他们眼中是最利于团结稳定的,得到了秩序爱好者支持。
第二派反对这一说法,他们否定血统的神圣性,支持一些猴族的老传统,通过比武竞争来选出国王,该派的领导者主要来自于一些强壮的猴族中层和非猕猴部落旧贵族,他们渴望通过战力竞争来获得领导地位,比如万叶,伊勒姆,喜乐等。这一派不满足于现有秩序,但他们比第一派都更加保守,主张传统的以武称雄,受到边缘部落和不少强大异能者的支持。
第三派以卡卡托和神木为代表,主要支持者来自各部落的底层。他们认为首领能者居之且应得到民众的拥护,国王这一职位自巴图卡逝世后不应继续存在,应通过全民选举产生首领并定期更换。他们是标准的进步派,和底层联系最为紧密,但在帝国这一等级森严的制度下影响力依然有限。主要支持者是猴族的底层庶民和弱势群体,一些相对弱小的部落首领,猴族中的技术派和民主派知识分子,不属于各部落的流民,还有虔诚的教徒(被各猴族广泛欢迎的敬林教有一定的平等思想内涵,神木成宗教领袖后完善了其教义,加入了一些进步内容)。
三派之间争执不下,经过一系列的争论和冲突之后,最终帝国于阿波罗三年6月1日走向了分裂:白矛率先夺取了最高领导权力,自称首相,和荒古共同扶植长钺之子红鞭为傀儡王,并逐步架空荒古,使他成为顾问一样的角色。甚至将国号改为白矛帝国,打击另外两派,野心昭然若揭。
白矛的逆行倒施引发了另外两派的反抗,万叶带领第二派的一些强者在首都发动了军事政变,试图推翻白矛,由于兵力较少而失败。在此之后,他联合了一批地方自治力量建立了万叶同盟,由自己担任盟主,与白矛分庭抗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