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巴图卡统一莽林岛与一些重要事件



    莽林岛位于群岛的西南部,面积广阔,地形气候复杂。该岛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树木茂密且品种繁多,便于灵长目动物筑巢,食物也极其丰富,因而有大量的猿猴在此繁衍生息。

    猕猴是岛上的第一大族,该族群的33个部落占据了莽林岛北部与中部广袤土地。而第二大族狒狒的各部落位于猕猴族群以南的稀树草原上(这也是该岛为数不多树木稀少的地区)。长臂猿各部落和疣猴各部落分布于岛的西部,岛的东部沿海则由卷尾猴部落占据。南部沿海的林子里则零散分布着蜘蛛猴部落,松鼠猴部落,僧面猴部落和狨猴部落这些新大陆猴族,他们从数量上来说相较其他种族比较弱势,只能偏居一隅。

    各大猴族部落互不统属,彼此之间时常打的头破血流。如果按照人类的标准划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岛上的猴子大多处于旧石器时代,仅仅学会了生火和打制石器。一部分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可以制作陶器、弓箭、斧头等多种物品。还有少部分猴子甚至连工具都不会使用,他们的生活同岛外的同胞基本没有差异,好听点说叫做淳朴,难听点说就是落后。

    而在猕猴群体中,有三个部落发展的最为迅速,并逐渐合为一体,合体后的部落被称之为三王部。该部落就是由韦伯在登岛时与之发生冲突的猴群演变而来,“三王”就是指那参与袭击韦伯的三名猕猴首领,他们各具特色,有着不菲的成就,也都是猕猴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受到猕猴们广泛尊敬。他们是莽林岛统一者巴图卡的先行者。

    持弓的母猕猴名叫瓦妮沙,登岛时10岁,是猴群中最早的弓箭发明者(各个猿猴部落的弓箭有五六位独立发明者)。不仅如此。她能够烧制多种多样的陶器,还发明了一种易懂的象形文字(瓦氏文),通过刻画或者用植物汁液指绘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经验和事件记录在陶器的表面,供其他猴子学习,。她也因为这些杰出贡献成为岛上三王之一,被尊称为“陶文圣母”。她曾是巴图卡的好友,并慷慨的将自己全部的知识传授给了他。最终,她不幸死于难产,按照她的遗言被投入大海埋葬。

    持火把的秃顶老猴叫做阿格尼,是猕猴群落的第一任大祭司,也是最早登岛的猕猴之一,在登岛之前就已经生活了二十三个年头,经验丰富,智商不输10岁的人类孩童。他创立了敬林教,认为地球是一颗神木上的果实,森林是果实上再生的神木新芽。因此他倡导猿猴们尊重森林,甚至让他们学会了栽种树木的方法。他也是莽林岛上最早的用火者和异能者,能够通过发出一种特定的语音来操作火星飞舞。除此之外,他还擅长采集药物,能够识别岛上所有的植物并利用他们治疗疾病。他的经验全部被瓦妮莎用植物果实汁液记录在二百多块陶片上,作为猕猴一族的医学经典流传。他也被尊称为“飞火神医”。他死于开发新异能的实验。他通过冥想试图与自己所认为存在的神木进行沟通,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猕猴部落更为强大。结果走火入魔,身体化作了一块檀香木。但可喜的是身上里里外外每层树皮都刻满了与瓦氏文类似的文字,只不过是镜像反面的。经过破译,这些文字上含有多种学科的知识,比如铜和铁的采矿法和炼制法,这促进了猕猴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农业水平革命性转变,保障了巴图卡时代的后方生产。

    拿长矛的强壮猴王叫做长钺,登岛时12岁,他是巴图卡的哥哥,瓦妮莎的丈夫,也是该猴群最强的武者和长矛的发明者,有着令人生畏的战绩,曾经以一己之力斩杀了十四位猕猴部落首领。他还和另外两王的部落联手,迫使十三位首领臣服于己,最终让30个部落合为一统。但在瓦妮莎死后悲伤成疾,在试图统一剩下两个部落时,因与另外两部首领打斗,失足从树上跌落,不幸殒命。他死后,巴图卡接任首领。恰逢另外两部首领或伤或病过世,因此他迅速统一了猕猴部落,于阿波罗二年7月2日建立了猕猴王国,并自此开始了对其他猴族的战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