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桃叶双鬟小



在戈壁滩雪洞里的那些天,朱岳和她讲过刘瑾变法的积极意义,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大明王朝运行了一百多年,原本良好的制度经过多年贪污腐蚀,已经破败不堪。弘治朝被人称颂的三贤阁老“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并未给王朝带来改革的生机。

 军队战斗力低下、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富集中到官绅和地主手里,普通的民众、穷苦的士兵、军户反而越来越难以生存。

 而朝廷每年要支付大量的年例银到各边镇,财政压力巨大。

 刘瑾出身贫寒,被皇上重用后敢于得罪官绅阶级,盘点各边镇年例银的使用情况、重新丈量军屯田地、审计盐政收支情况,得罪了一大批人。

 有了朱岳的引导,秦柳跳出了原来的固有印象,对那名虽不认识但可能追杀自己的当朝权宦有着复杂的心情。

 有魄力改革的人,能得善终的极少。

 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战国霸主,可商鞅本人却被当权者五马分尸。

 刘瑾任命的这些官员若是闹出了大乱子,只怕最后还得刘瑾背黑锅。

 反过来,秦柳对印象中的刘健感情更为复杂。

 牛羊上青冢,狐兔没黄蒿。

 秦柳笑道:“诗是好诗,可这只是个茶肆,要喝酒你却找错了地方。”

 而胡广思沉吟一会儿后面容疑惑地问道:“用修真乃用典高手。这桃叶我知道,是东晋诗人王献之的爱妾。可这枫香又是何意?这青冢我明白,可这黄蒿又是用了何典?”

 “一片残山并剩水,年年虎斗龙争。

 胡广思见气氛有些压抑,便笑道:“历史兴亡总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太过遥远。用修不如以琵琶为题,另赋一首诗,也抚慰抚慰我们这些西北人的心胸。”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杨慎自信挑眉,片刻便有了应对。

 胡广思憨憨笑着,并不反驳。

 桃叶双鬟小,枫香一调高。

 秦柳立即明白了他的所指。

 胡广思兴冲冲说道:“你猜我在巡抚衙门遇到谁了?与安化王府交好的一名叫何锦的千户!他听闻我是仇将军的幕僚,便邀请我去安化王府做客,态度热情至极!阿绛,你说我去还是不去?”

 “枫香调为古乐之琵琶调,及下拨,声如雷,其妙入神。这也是我学习琵琶时才知道的。”

 秦柳目光了然。

  杨慎自幼才名在外,如今年过二十却依旧是个举子,内心总归有许多不平。他父亲可是十九岁的进士!

 秦柳不会写诗,只能崇拜地看着杨慎。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战场田地好宽平,前人将不去,留与后人耕。”

 秦柳和胡广思见状,也不打扰他,自顾自交流起来。

 “那青冢呢?”

 胡广思拍案叫绝:“好个‘前人将不去,留与后人耕!’小二,上酒,我们痛饮一大杯!”

 秦宫汉苑晋家营,川源流恨血,毛发凛威灵。

 秦柳白了他一眼,“你一个小小的幕僚,结交藩王有何居心?与其去结交这边镇的藩王,不如好好奉承我们杨大才子,让他写几首诗称赞你们玉泉营,没准反而能让你们玉泉营名扬天下!”直到胡广思办完事出来,杨慎还在低头苦苦思索。

 王昭君和亲匈奴为匈奴与汉朝和平做出了杰出贡献,可她本人远赴异乡,死后牛羊啃食墓上荒草,个中艰难苦涩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

 留宾芳夜促,且欲醉蒲桃。”

 杨慎温和接过话头:“王献之爱慕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存有四首。”

 秦柳听闻“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便知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没再继续问下去,反而问道:“那枫香又是什么典故?”

 杨慎淡淡说道:“即便是转头一场空,可努力过与没有努力过,心境自然不同。人生在世不过几十载,总要不负光阴,才不枉此生。”

 王昭君出塞和亲匈奴,而她与巴尔斯订婚,犹如古之王昭君。

 “说什么留与后人耕。世人是贪心不足,总想着子孙后代万万年。殊不知,自古以来,王朝最长也长不过三百年。什么功名富贵,转头都是一场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