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回: 俞晓溪畅游九曲溪漂流赏丹霞 于远超探访桃源洞竹林品红袍-第3/4页



    “不许笑,拜佛要虔诚!”俞晓溪的一声低吼,差点把于远超手中举着的茅草震掉。

    两人拜完佛,往里走,看见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生机盎然,草地上一些黄色和藕荷色的野花点缀其中,美如仙境。在草地的深处,有一户养蜂人家,竹篱笆的院墙,院内有桃树和竹林。竹林旁,有一个养蜂人搭的竹棚茶室。

    “走,咱们到茶室喝一杯正宗的武夷岩茶。”于远超拉着俞晓溪的手,跳过了一条小河沟,穿过一条近道,走进了茶室。茶室的主厅,是一个四面开窗的竹亭子,里面有竹桌和竹凳。亭子南面,有一个石砌的养鱼池,一股山上的涓涓细流,流入养鱼池,经过一个铁箅子,又从池子的另一端流出。池中养了几条红鲤鱼,它们在池中莲叶下游入游出,悠然自得。

    于远超坐在竹凳上,望着近处的桃林和远处的群山,不禁赞叹道:“这里真是一个世外桃源啊!咱们就在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吧。”

    俞晓溪听了精神一振说:“呵,你也喜欢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诗啊。我也喜欢孟浩然的这首《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只是咱们俩是不邀自来,而且是第一次来作客,算不上茶室主人的‘故人’。”

    于远超说:“人和人相识,总是一回生,二回熟。世间美景,桃花源中,也许真会有第二次来呢。”

    “‘世间美景,桃花源中。’”俞晓溪默念着,不禁心中一热。

    于远超望着茶楼外池中的红鲤鱼说:“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到‘篇法之妙,不见句法。’孟浩然写诗,常把自然艺术之美,融入诗作的血肉之中,浑然天成。这大概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系。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他40岁赴京应试进士不第,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曾隐居襄阳鹿门山,以排遣仕途的失意。他在长安时,曾与张九龄和王维等交谊甚笃。他生前恐怕没有想到,自己能以诗名留千古。”

    这时,茶室的主人捧着一碗蜂蜜来了,他一边笑着请于远超和俞晓溪品尝新鲜的蜂蜜,一边问他们想喝什么茶。

    “‘大红袍’有吗?”于远超问。

    “有啊,正宗的当年大红袍武夷岩茶一两60元。”

    “我想喝3年的陈茶,大概多少钱一两?”于远超说。

    “陈年大红袍武夷岩茶是个宝,陈3年是药,陈10年是灵丹妙药,陈20年以上就是宝了。陈年武夷岩茶具有消炎、止痛、清火和杀菌的作用。3年陈茶收您100元一两吧。”茶室主人介绍说。

    “可以,要用紫砂壶沏,紫砂碗盛哦。”于远超特别叮嘱道。

    茶室主人听罢,往后屋叫出了一个16岁左右的小姑娘,让她端来了一套紫砂茶具,放在茶桌上。小姑年身穿一套青花色民族服装,清秀可人。她一边冲茶一边轻声向于远超和俞晓溪介绍说:”品茶应先看水色是否清澈艳丽,颜色一般为橙黄或深橙色,以水色三层,表面有金圈者为优。品香时,以无杂气且幽香者为优。“

    说着,她用取茶器取了几片茶,用小盖杯泡。第一泡,泡了约30秒,茶水深橙红色,当做洗茶倒掉。第二泡,泡约2分钟,用来闻香和漱口。俞晓溪学着小姑娘的样子,用手扇着茶香,仔细闻着,连声说:”香,好香啊。“说完,她和于远超都喝了一小口漱嘴。第三泡,泡约3分钟,茶水浅红橙色,两人细品咽下,清凉感由口入喉,味如焦糖。

    第三泡茶,加的水较足,小姑娘让于远超他们慢慢喝。说着,她又加了一壶开水,放在茶盘旁。她自己退出茶室,在门外伺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