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回: 清代宫廷杂玩精品拍卖会亮相 于木和诸葛瑜亮相逢再续旧情-第6/11页
“是啊,30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诸葛瑜亮也有些感慨地说。
“诸葛先生,我有一事想请教,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怎么就会喜欢上《金刚经》?想当年,你在莫干山上给我讲鸠摩罗什翻译《金刚经》的故事,告诉我‘大千世界’的来由,让我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金刚经》。”于木说着,一下子显得谦虚了很多。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和《南华经》并视为儒释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在中国佛教宗派内部,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和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领袖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我父亲当年是搞佛学研究的,所以我对此略知一二,当年在莫干山上,不免卖弄一下。”
“爸,你们怎么谈经说法了,不探讨翎管的秘密了?”“白面书生”在一旁微笑着提醒。
“当然,当然,我找于木先生来,就是想求教翎管秘密的。于木,说说吧,我们在洗耳恭听呢。”诸葛瑜亮笑着对于木说。
“谈些什么呢?”于木一时有些犯难。
“谈谈翎管的断代问题吧。这个问题我最感兴趣。”诸葛瑜亮有些等不及了,颇为急切地说。
“断代,断代。”于木有些犯难。
“断代问题是于木先生的知识产权,是研究翎管的高级机密,他怎么可以轻易告诉外人呢?”淳于兰终于有了一个为于木排忧解难的机会。
诸葛瑜亮听她说完,盯着于木,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的。
于木端起茶杯,慢慢地品了一口莫干山云雾茶,然后缓缓地说:“诸葛兄,承蒙海涵,翡翠翎管的断代问题,确实无法深谈。因为现在有很多高仿者,一旦他们知道了翡翠翎管的断代诀窍,造出了高仿翎管,将贻害无穷。如今,青铜器、瓷器、书画的鉴定中,这类问题层出不穷,不可不汲取教训,小心谨慎啊。这也是我们几位翎管收藏者的共识。”
诸葛瑜亮略作沉吟,稍顷,理解地点了点头。
“白面书生”这时插话问:“于木先生,我非常敬仰你们这些收藏翡翠翎管的大师,”
于木接过话头说:“什么大师,不过是圈内人的奉承,出了翎管收藏圈,谁知道你是什么大师?谁会对翎管收藏感兴趣?我们自己要清醒。常看见一些所谓的名人,被人们簇拥来,簇拥去,在台上讲些莫名其妙的话,居然还能赢得掌声雷动!这样的名人,尚还陶醉在现实中,远未真正成熟。其实,年龄并不决定一个人的成熟度。记得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在《最愚蠢的一代》中讲过一句话:‘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诸葛瑜亮听后哈哈大笑了起来。边笑,便对儿子说:“我对你说过多少次,没有人会关心你的家长里短,你那点个人兴趣,恐怕连人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不够。”
于木接着说:“明白了‘没人注意’,我们就不会留意那些风言风语,不会凭添什么精神负担,不会总是端着架子和带着假面具生活。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必为他人的态度所累!”
呵,于木什么时候成了青年导师了,讲起人生哲学,居然也是头头是道。看来这家伙,还有很多深藏不露的地方。淳于兰佩服地看了于木一眼,于木的眼睛却瞟向了诸葛瑜亮刚刚拍卖到手的翡翠翎管。
诸葛瑜亮让儿子把翡翠翎管送给于木观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