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贺兰朝圣年



    说是千宗,实际远远不止,首先说有资格朝圣的,也就是一千枚武殿令的持有者,往往都是名门大派,门人弟子成百上千,当然了,也不是全部弟子都有资格跟随师长朝圣。

    武殿规定,每枚武殿令最多放行二十人进入,他们所在的区域叫做内围,而没有武殿令,又不愿错过盛事的其他门派和江湖人士则自发的聚拢在武殿规定的辖区之外,他们驻扎的区域被称为外围,持有武殿令的门派若是同行人数超过二十人,多余之人也会停留在外围,所以外围也有不少名门望族。即使无缘得见武圣人和武殿的高人,能与天下各门各派有所接触,也是受益匪浅。

    内外围之间往往有栅栏、河流、城墙之类的阻隔缓冲带,起初武殿对门派间的驻地约束并不严格,毕竟武圣人也不想因为抢夺一块令牌而引发江湖厮杀之类的事件,这也是为什么要铸造千枚武殿令的原因。

    内围仍是不可以乱闯的,试想内围上万之众,谁能放任其他武夫在自己营地附近逗留徘徊,所以内围之人也会协同维护秩序。

    外围之人更是不计其数,有些门派得知朝圣地点的消息,提前一两年就派人去过安营扎寨,武殿又没有明确规定,自然是早到早选个好位置。

    不论内围还是外围,往往提前一两个月就人满为患了,各门各派聚到一起互相切磋、交易,热闹无比,绝对是天下武林之盛举。当然大家都是习武之人,避免不了发生冲突殴斗,武殿在这方面维护极为严格,轻者没收令牌,逐出区域,重者就地扑杀。

    武圣人似乎与历代圣上都达成了某种协议,朝圣不会在都城附近举行,算是个朝廷留着脸面,试想十数万武夫就围在国都之外,圣上怕是睡觉也要睁着眼睛。

    每次朝圣,附近州府都会派兵帮助维持,也算是监视。自从有了朝廷的参与,内围和外围的区分也就严格了许多。

    州城商贾、附近百姓也可以到外围进行买卖,更有甚者从高丽、突厥、吐蕃、波斯、天竺等地不远万里而来。习武之人大多富庶,特别是名门大派更是挥金如土。趁着朝圣的机会发财致富之人,比比皆是。

    朝圣持续多久没有定论,要看典庆进行的速度如何。

    先是千宗的门中子弟,也就是三十岁以下者切磋数轮,再由宗门中长辈,即三十岁以上之人切磋。有表现优异者,武殿会酌情招揽,当然加不加入全凭自愿。

    切磋完毕,武圣人会讲授武道、武殿的高人也会处理门派意见和回应请求等环节。

    前三次朝圣还有挑战武圣人的环节,不过后来就没有了。

    武殿的人开始撤离,则代表朝圣结束,但仍有许多门派不愿离去,留在那里交易往来,往往盘亘数月之久。不过没了武殿的约束,也就混乱了不少,听闻上元二年朝圣之后,就有一派被屠戮满门,所以也不是什么人都敢继续停留的。

    今年是第五次朝圣,族中长辈讲,那贺兰山下广阔平坦,东西南北各相去二三十里,就是放下两个长安城也绰绰有余,所以这朝圣就定在贺兰山下。

    也有人说此次定在贺兰山下,是为了迁就西域的行商,还有人说贺兰山邻近突厥,是武圣人答应当朝圣上的请求,向突厥展示我大唐煌煌之威。

    宋姓男子款款而谈,讲的眉飞色舞,众人听的神乎其神、倍感玄妙。

    此时那宋姓男子大呼“不好”,众人一惊,只见宋姓男子急忙跑到火堆捞出烤肉,原来众人听的聚精会神,那边狼肉早已烤焦。

    马奉仙和马青青听的也是津津有味,心想这种盛会,要是不能参加,着实遗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