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搬到新村子后,我们家的左右邻居就都变了。
我们家的老房子原本在村子的主路边上,下几级台阶就到了公路。公路的另一边,斜着大概一百来米左右,便是离我们家最近的一户人家,我叫舅爷的!
再往下,往镇上方向的几户人家,都是母亲的表亲。母亲的家族在当地人丁兴旺,世代人口繁茂,因此从这里往下,大概十来家,和父母年纪相仿的,都叫舅舅舅妈,遇到老人了,叫外爷外婆多半没错,我们那里,母亲的叔辈也统称为外婆外爷。
往进山里的方向,公路延伸上去,第一家是李骡子家了,我从小便叫他李叔,我曾经学着别人叫他李骡子,结果被父亲狠狠训斥了一顿——他特别反感给别人起外号!李骡子和我大抵上是没什么血缘关系的。
他们家开了一个商店,里面买油盐酱醋,还有棒棒糖和灯笼糖,我的零花钱不少都花在这里了!
再往上,几户人家都是叫舅爷的,父亲的舅舅辈!
我们家在当地的辈份比较低,我的同龄人大都是我的叔辈,我曾经为此深感不平!于是父亲跟我解释,因为我们家往上几代,都是家门中的老大,因此成家较早,所以到现在,我们家其实比村里大多数家庭都多传了一两代,所以辈份就比较低!
我的脑子当时还理不顺这个复杂的问题,但听父亲的意思,这不是什么坏事!
当然,我也不用真的叫同龄人叔叔阿姨,那样也不对!
总之同一个村子,大多都是亲戚,那时整个镇子也没多少人,陌生人更是不常见的,就连镇上几个干部,也时不时能看到骑着摩托车到处转悠,彼此熟识。也因此,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可以放任我们在外面疯跑而不用忧心,村子最远的一户人家,也是站在门前扯着喊一嗓子就能叫回家的路程。
买新房子是通过抓阄决定谁住哪家的,那时候父亲说,最靠近镇子的那几个房子最好,因为镇上在村子的西边,那几栋房子的朝向采光最好。
我们最终没有抽到最好的房子,但我们抽到了公路边最前的一排,同时公路在这一段因为一个电线塔而往外绕了一点,房子前到公路便多出来一片空地,由我们三家共享,算是赠送的。尽管多年后,这片地的归属问题引发了很多不愉快,但因为前面多出来的这块地,我们几家的房子比别人家多出来一个前院。父亲和母亲都很满意。
因为抽签,我们家两边的邻居,变成了我们在旧房子时离我们最远的两户人家,尽管从亲戚关系上,都是我的表叔和舅爷,但从前,也仅仅是见面打个招呼的交情。
当然了,买不起新房子,只好到别处讨生活,或者回去山上更老的老家居住的也大有人在,那时候山上还有大片的农田,搬到新家的人们,其实也大都还在种庄稼过活。新村子的人际关系,因为居住位置的变化,也跟着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不过,这种生疏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被天生会交际的母亲打破了,母亲邀请了邻居家新媳妇过来一起做针线活,还互相交换鞋的花样,彩色纸剪出来的那种,总之从他们家年轻一代开始熟络,很快,邻居见到我都很热情的打招呼,不时的给我家拿吃的,偶尔放学回家,会看到邻居家的新媳妇在厨房和母亲一起做饭,母亲招呼了他们一起吃晚饭。
母亲让我叫“婶子”,我就乖乖的叫。
“之禾长的像个女孩子”这个婶子平时话不多,但说话出来总是不怎么讨人喜欢,或者不怎么讨我喜欢,尤其是这一句!
姐姐倒是跟她关系很好,因为她们可以一起跳皮筋,丢沙包,有一阵她们俩互相抄歌词,姐姐还因此祸害了我唯一的一个日记本,那是我学前班考试第二名的奖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