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好人难做 2-第2/3页
会后邓中康接见省委赴同心县的调查组成员,希望他们与南集地委、同心县委密切配合,把情况搞准,把数字摸实,完成领导交给的答卷。
与此同时,中央领导让秘书拿出高天泽的信,从头到尾认真地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心情就沉重一次,中国80%的人搞农业,现在粮价低,农民收入在减少,负担又重,农民不愿种地,基层干部与农民关系紧张,不能不引起他的担忧。
中央领导决定让秘书会同新华社记者去一趟张庙,不通过任何人,直接到农户家中,进一步摸清情况。
省地县三级调查组在张庙乡调查的同时,北京来人也在张庙乡。不同的是,北京来人在农村农户家中调查,吃住自己掏钱,不惊动任何一级党委、政府,不增加农民一点麻烦。
两个调查报告几乎是同时出来。
三级调查组的报告经邓中康批示后,以省委名义传真到总理办公室。这份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字多,都是统计年报上的数字,是法定数字。从数字上看,张庙乡乃至同心县没有农民负担问题,一切都是按照国务院政策办事。
中央领导将这份报告放置一边。
三天后中央领导的秘书及新华社记者回到北京。他俩调查的结果与高天泽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
领导认真地听完他俩的汇报,无不忧虑地说,中国历代王朝的灭亡都是由农民起义引起。农民稳不住,“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就带动不起来,国家的稳定也会出现大麻烦。
“我最担心的就是农民问题。”中央领导对新华社记者说。
领导在他俩的报告上签字: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
中央领导的签字报告再次转到邓中康手中。邓中康看完后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晃过神后,他打电话叫来农委主任,即调查组组长:“你自己看看。”
邓中康的脸黑得像包公。
邓中康拍着桌子大吼:“你这是犯了‘欺君之罪’!”
农委主任灰溜溜地离开。
邓中康和江山仁立即召集分管农业副书记、副省长、纪委、组织部、涉农单位主要负责人在省委办公厅集合,简单地讲了几句后便亲率这班人马坐着省委大巴开赴张庙。
林汉水、周日光等地县领导在张庙乡政府迎接。
下车后邓中康黑着脸从林汉水、周日光身边走过。周日光把高天泽介绍给江山仁,江山仁停下脚步,脸上露出微笑:“天泽同志,省委、省政府感谢你……我为张庙乡有你这样的好书记而高兴,你是人民的好书记。”
邓中康握着他的手:“走,我们好生谈谈。”
在乡政府简陋会议室,邓中康主持省委驻张庙乡落实农村政策工作队第一次会议,宣布张庙乡的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工作队就一天不能撤走;党的农村政策一天不在张庙乡落实,工作队就一天不能撤走。江山仁宣布,工作队队长由分管农业的省委副书记担任,分管农业的副省长担任副组长。其规格之高别说在张庙乡就是在同心县也是少见。
张庙乡出名了,全国都知道。
高天泽出名了,世界都知道。
出名不是好事,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何况是家丑外扬呢!
工作队住了四十几天走了。尽管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也不可能全部解决,但是对同心县的触动很大,一些虚高的数字被砍下来。
南集地委也不再要求农民人均年收入每年增加一百元。大家都有共识,强迫完成的任务只能是水货。
工作队走后高天泽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县委、县政府领导不到张庙来,县直科局也不愿到张庙乡考察、调研……
张庙成了独立乡,高天泽成了瘟疫,大家对他敬而远之。
做错了什么,高天泽请教周日光。
周日光说:“没有错,反映的情况真真实实。但是,也错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你反映的情况不是你张庙一个乡是这样,也不是同心一个县是这样,整个南集,乃至全国都是这个样。也许其他地方没有张庙乡这么严重,但是有的地方比张庙乡还要严重。大家都认了,唯有你出了这个风头,把张庙推到风口浪尖上,搞得省地县都很被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