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好人难做 1
对于稀缺资源来说,钱不是万能的……僧多粥少,就得讲先来后到,就得按程序办事,就得排队。当然,有关系就另当别论……
六十六
吉普车在山间公路艰难地爬行。
走山路是吉普车的拿手好戏,怎奈这是一台报废的吉普车,因便宜才买回。便宜没好货,此话不假。吉普车被买回后经常“生病住院”,“住院费”就超过买车钱。真是得不偿失。
“哪有钱买正牌货啊?”蔡乡长大吐苦言。
今天出行的任务是催款,不是他一个人下去,乡直机关干部都被他赶下乡。催款是当前最大的任务。年关将至,各项任务压头,乡镇要与县里结账,县政府提出结“硬账”。所谓硬账,就是年初制订的目标任务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没有商量的余地,一分都不能少,少了县长拿乡长是问,可乡长不能拿村主任是问。村支书、村主任本身就是农民,不让其当干部还是农民。穷地方的村干部没有人愿意干,撤了还巴不得呢,所以说,农村工作的压力在乡镇这一级。
乡镇是老办法,将任务层层分解,每个乡直机关挂点督办一个村,完不成任务乡直机关负责人要负连带责任。
于是催款大军浩浩荡荡下到村组。
在此之前高天泽已下到村组。不是一个人,有佘宣委随行。两人是骑着自行车下乡的,当然他们没有收款任务,主要是调研。
上坡后出现了一个大畈。佘宣委说,这是张庙的粮仓。这里世代农民都会种水稻,农业学大寨时还出现几位种粮能手,有两位种粮能手作为国家级种粮专家被委派到阿尔及利亚当农业顾问……也就是说这个大畈是张庙乡最富裕的地方。
高天泽来了兴趣。
走进村庄不见人影,屋前屋后长满野草,有的地方野草有一人多深,看不到昔日繁华的影子,倒像是一座空庄,难道举庄搬迁?
终于有人出现。
打听才知道,村里已搬走了五户,其中有三户是进城做生意,另两户是子女在城里发迹了便把父母接走。
高天泽要看对方的家。就在眼前,有四间陈旧的大瓦房,室内陈设破烂简陋,几件农具摆在堂屋,厨房有一张吃饭桌子和几个吃饭凳子,卧室有两张床……唯一值钱的是一辆破自行车,还是去年小康工作队留下的报废产品。
富裕地方就是这个架势?高天泽问自己。
老乡说粮价低,扣除化肥、农药、提留款,所剩无几。
高天泽拿出笔记本,一项项地统计。老乡问他是不是记者,因为村支书有交代,遇上记者不准乱说。
老佘正要亮明身份,被高天泽制止。
高天泽说随便聊聊,没有其他意思。
老乡怕上当,说什么也不愿意多讲。
没有办法,只得寻找其他人。
连走几户,发现一个共同特点——没有看见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爹爹说,村里的中青年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现在没有人愿意种田,粮食卖不出好价钱,种了也是亏,干脆不种。但是不种也不行,乡里村里要收抛荒费。老人突然想起一件事,听说省里发了一个老年保护条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种田不用交三提五统是不是。
高天泽说是。
老人舒展眉毛,问他知不知道他们同心县实行了没有。
高天泽说还没有。不是县政府要贪污这个《条例》,而是准备实施时被乡镇干部给顶回去了,理由很简单,《条例》不切实际,现在除了老年人种田还有谁种田?
见对面村庄有几幢小洋房,高天泽想过去看看。
在一幢两层楼前,有一位老太太在给女婴喂牛奶。高天泽问老太太,背后的新房是不是她家的……他想找到这户人家致富的秘诀。
“是的。”老太太问他是什么人。
看来村里统一了口径。
高天泽说是过路人,因为觉得奇怪,附近村庄都穷得叮当响,唯有这里有几幢楼房,是不是这里有矿产?
“鬼的矿产?这房子是我媳妇胯下赚来的。”老太太没好气地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