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两个女人 2-第3/4页
田淑琴暗暗称奇,准!太准了。田淑琴父母生她及子女十二个,长大成人的唯她一个,其他兄弟姐妹全部夭折了。
田淑琴还想问,崔大师闭口不语。
晚饭后田淑琴让三儿为崔大师准备床铺。
崔大师说,他晚上只坐不睡,不用准备。
果真如此。第二天田淑琴早起,见崔大师在客厅中央地板上打坐——双目紧闭,似睡非睡。
田淑琴想上前问安,见崔大师一动不动,于是作罢。
早餐后崔大师要三儿准备一浴缸热水,说要沐浴更衣……只有沐浴更衣算出来的命才准,解的煞才能奏效。
田淑琴更是佩服。
只有三儿没有好脸色,她把这类人一律视为江湖骗子。
崔大师洗过之后留下一缸墨水。不是人洗澡,是在洗古董。
沐浴后崔大师开了一味良药——要田淑琴去武当山请愿。
他的话就是圣旨,田淑琴决定带三儿一起上武当山。
出发时她让三儿带上一床棉被。
三儿不解,现在外出打工都不兴带行李。可是她不敢反对,还是带上了。
火车经汉口过襄樊到武当山站。
田淑琴带着三儿像外出打工民工一样从武当火车站下车。
出了火车站,田淑琴这才知道,还没有到武当山,但是周围的一切已经让她感受到了武当山的气息——到处都是武馆,连商店、饭店、酒店都打武当山牌,去武当山的班车随时都有。
“到底是名山。”田淑琴暗暗称奇。
上了汽车,四十分钟左右到达目的地,但是离武当山金顶还有三个多小时的路程。这段路没有通车,必须步行。
不是单纯步行,必须走八步跪一步,拜一下。心诚则灵,崔大师再三叮嘱一定要这样做。
为了丈夫平安,田淑琴只得豁出去了。
这样的速度上山恐怕要得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金顶。三儿这才明白带棉被的用处。
夜幕降临,田淑琴找了一个平坦地方坐下。她的双膝已经磨掉一层皮。
上武当山的人不少,大多是游客,真正朝拜的不多,像田淑琴这样虔诚的善男信女更少。
三儿见到一位老太婆比田淑琴更虔诚,是一步一拜。老太婆是来还愿的,她儿子患了一种怪病,常年卧床不起,医院不能确诊。去年的今日她上武当山请愿,回家后儿子终于被一家医院确诊为癔病,没花多少钱,儿子的病就被治好。老太婆视武当山为灵山。知恩必报,请愿一定要还愿。
武当山夜晚虽没有游人但也不寂寞。上山的等级台阶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便有一两家小店,或经营副食饮料或经营小炒小吃或卖武当剑及纪念品,只要有钱赚,有人的地方就有商品交易。
三儿买了两张煎饼同田淑琴一起喝着矿泉水算是夜餐。
吃饱后三儿打开铺盖……
鸟声把人吵醒。
天蒙蒙亮,田淑琴惦记着请愿,也不敢多睡,便起身。弯身才知道身子不听使唤,双脚疼得钻心。她怀疑是睡在地上把风湿病引发了,看着周围的一切便明白是昨天跪拜的结果。
三儿劝她不要再跪,只要心在跪就行了。
要在平时她乐意接受,这回不行,为了丈夫她必须作出一点牺牲。
田淑琴再次行跪时根本跪不下去,即使跪下去也起不来,好在有三儿在一旁扶上扶下,她慢慢就适应了,十五分钟后便不要三儿再搀扶。
她惊奇地发现,人是贱相,痛苦加痛苦很容易战胜,只要坚持就不至于倒下。
这期间董国回家几次,他见母亲信神弄鬼很是不满。母子话不投机,董国总是匆匆来匆匆走。
董国的心情不大好,现在人们看他完全是一种鄙视目光,也有人声称他是靠老子当上的副县长。
董国不在乎这些,当不当官无所谓。看到父亲的下场,当官还有什么意思。现在,儿子是他的心头之忧。儿子已有一岁了却没有一点婴儿爱吵爱哭的特性。表面看他很乖巧,其实是傻傻乎乎的表现。
医生讲,可能是吃保胎药吃多了的缘故。现在虽然还不能判断孩子是傻子,但可以肯定孩子长大后智商不高,多半是弱智儿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