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一醉方休
有人曾经说过: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活得简单才活得自在。
局工会要来检查。傍晚,刘子翔带人把车站的篮球场整理了一下,紧了球框,换了球网。完了,索性叫上几个职工打篮球。他球艺很臭,但敢打敢冲,像只无头苍蝇一样跟着球满场跑,而且光荣承包了毫无技术含量的发球任务。在旁边观看的赵小玫按捺不住,雀跃地奔上场,抢过球,强烈要求道:“我也要打,我也要打。”“你凑什么热闹?”刘子翔过去夺回球,边走边嘀咕:“你要上,那就天下大乱了。突然多出两个球,让大家抢哪个啊?”旁边的人听了,大笑不止。
赵小玫没听清,一个劲地问:“你们笑什么,你们笑什么嘛?”大家挤眉弄眼,笑而不答。
这时刘子翔的手机在场外响起来,他下去接。
刚好万亮的妻子带着4岁孩子来散步。小男孩看见光着膀子蹲着打手机的刘子翔,觉得好奇,挣脱妈妈的手,凑到刘子翔身边。
打完手机,刘子翔趣意大升,问:“你叫什么名字?”“万仁。”万亮的老婆很不自在地说:“他爸爸非要给他起这个名字,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怕他再问什么,她赶紧借故走远了。
第二天上午,段工会李主席领着局工会的领导来检查车站“三线”(工作线、生活线、文化线)建设情况,特意要求在食堂就餐,体验小站生活内涵。
领导们在刘子翔等人的陪同下,察看了车站“三线”建设的基本情况,赞赏之余,也提了不少指导性的建议。在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前,领导们对上面颇具书法神韵的刊头大字很感兴趣。黑板报是车站临时抱佛脚匆忙弄出来的。一大早,刘子翔让张春华主笔,自己在一边帮忙,为减少张春华的劳动强度,他粉笔一挥,刊头字和配图足足占去了半壁江山,把张春华乐得抓耳挠腮,大呼不公平。
“这个黑板报出得好,够水准。图文并茂,很生动!”局工会副主席肯定道。
其他随从人员连连称是,都觉得这个黑板报妙不可言。
到了食堂,领导们对食堂洁净、整齐的外观甚是满意。李主席大为得意,春风满面地介绍其建设过程和建设理念。刘子翔趁机去厨房指点,并亲自炒了几个菜。
开餐时,一桌简单而独具特色的菜让领导们赞不绝口。也许是吃腻了酒店里的精烹细调,这些带有家常口味的小炒令他们胃口大开。李主席指着那碗碧绿的汤上漂浮着的细叶,问刘子翔:“这是什么?”“这是枸杞树的嫩叶,这附近山上很多,益肾补气,绝对绿色食品。来,请各位领导尝尝。”刘子翔动手给各位领导盛汤。
“枸杞叶?”局工会副主席仔细品尝着:“温润、香甜,不错,不错!”“这碗汤多少钱?”李主席问。
“小高,你过来一下。”刘子翔唤来高荣梅:“这碗汤多少钱?”“5块钱。”高荣梅局促不安地搓手。因为是大盘,分量不一样,比平常要多收些。
“5块钱的肉末枸杞叶汤,益肾补气开胃,难得。这要是在外面的饭店吃,至少要20块!”李主席感慨道。一听这话,高荣梅如释重负,忙碌去了。
“这个炊事员心灵手巧,很会想办法。她是下岗女工,把勤俭持家那一套都用上了。”刘子翔指着一盘菜:“就说这个荞头炒鲫鱼吧,一般草鱼、雄鱼要六七块钱一斤,而鲫鱼个小刺多,人们不怎么爱吃,很便宜的,才一块五一斤。买来用油一炸,鱼刺酥了,再配上荞头一炒,又香又甜。这荞头也比葱、蒜便宜,妙就妙在这油炸鲫鱼只能配荞头炒才好吃,既实惠又可口。”大家一尝,果然如此。局工会副主席对李主席道:“李主席,你这个点搞得不错,值得学习呀。我有个想法,把这个食堂作为分局‘三线’建设的典型进行表彰和推广,你看怎么样?”李主席喜出望外,连连点头:“好!好!”“那就抓紧把材料整理出来吧。”局工会副主席四下打量一番:“另外,我看可以再投入点资金,进一步完善食堂设施。”在座的随声附和,一致赞同。
一餐饭竟吃出个先进典型来,这是刘子翔始料未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