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应有思
学校的生活总是简单而又乏味。在一天中午,墨煊拿着日志本在教室走廊外徘徊,走着走着,他走到了阳台口。
于是,将心中所感记在顺便拿来的日志本上:
近来无事,午不能寐,坐吹清风,思悟人间。
吾登楼远望,面朝丘山,青松林立,杂野丛生,尽显向荣之态。时有风吹拂其身,起伏轻舞,摇转久不停。然其间有枯残者,匍匐低首,败败其颜。
同为天生地长,却又何故众绿而汝独枯,众向生而汝面死?思良久,偶悟灵机,盖草木一类,犹若人生境况,何也?
草木有父母?有也,父母在何方?不知也。其生而无父无母,未必不忧伤。毋笑,木有情不少于人,只无话也。种落地而生根,无人教之怎生,怎活。自知也,其聪,遇土时而根可绕避。遇骄阳、暴雨不死,秋分不死,小寒不死。换新芽抽绿叶于春,年过其变,而其境未改。草木其弱,人可折之,草木其坚,逆天而上。为草木者,性命之忧不少于人,或于人更甚。如其可活,吾觉人亦可活也。
枯者不愿苟同于世,担惊受怕,是其受方寸之地所限。至此,细察,草木有何别于人?然无父母养而可活,适其境也,境又何为?烈阳、雷雨、雪埋、火烧,此天然之害;虫啮,禽噬、人踏,此自然之害也。枯者切身受其苦,死而快活?吾笑其死有不甘,为何众绿?非其不受苦,只苦尽甘来而已。
生而受苦一时,人注心于自身,未得视未来,故需修心也,以苦深透其心。若有思悟,则不欲轻生,反觉苦其应,须知若无苦,乐亦不觉其乐。
吾尝受磨难不绝,亦同诸子,生逢年少。儿时无知而欲轻生,现起忆,忽觉其稚。哀兮...一十有五之年如命中之劫,比年诸事响应,萦心良久。
众知,孩童大而其见始发。吾尝与同窗辩,一同窗曰:“吾有一友,言辞乱而不失正。“何言?
“袭他人之文,若舐其唾。“吾称善,曰:“妙言!
有另一同窗质吾者:何善之有,以文作唾,不可也...
吾质:袭人之文,其本即为舐唾,汝安敢言不善?!!
二人乃怒,虽未动身,心有不服,吾龄小,疑此为吾过,未有言。
然而后,诸如此类。吾觉有奇,为何吾之所见不同众,吾之所想为众击。
吾现忆而笑,其人辩之事不同吾,安求孰对孰错?年少轻狂而已。而后之事,其皆若此耳。
是故不需证己道,心存道义,默默而行终老。人道,多若汝所不见之物。呜呼,人道兮,无过哉...无过哉!
诸子若可熬,请并齿度日,其年后复忆,细想所感即为吾述之?
吾观其枯者,心中所感只一辞也:“若其境不可变,须汝自变而受境,否则为此枯草,死有不甘。虽却一时之苦,亦弃未来乐之事,不值也“
昭昭之理隐没眼中万物,未自悟不可得。愿诸子苦而强活,共参大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