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我曾听有个人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桃花运发生,从他脸上的某条纹路可以看得出来。
我在冯家的地位表面上应该说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全家对我一直保持一种恭敬的姿态,但凡家里有什么重要一点的事,大家意见不一,拿不定主意时,都会征求我的看法。我的观点一拿出来,等于最后拍板,按照我的意思去做,一切问题总是迎刃而解——我认为,这和我的智商、视野、能力有关,当然也和我的权力有关。在我们这儿,任何事情的处理和解决,都不能就事论事,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到处理和解决的办法。我的岳父岳母、冯家姐妹和我的三个连襟,在临湖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他们中有的工作是我帮着解决的,有的在单位弄了个小官当,也是我出面,单位领导给的面子。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和思维只能停留在小市民的层面上,无法拓展和深入,很多问题我甚至无法和他们沟通。我提出的家庭问题解决方案,他们一概信从,我都用不着去解释理由,有时解释了他们也无法理解。所以,我在冯家尽管很有地位,却也感到孤独。那三个连襟除了喝酒他们能陪我一下子,说话从来是无法契合的。越是这样,他们越不敢和我说话,只剩下恭维和拍马屁,这样反而令我反感。唯一能让我在心里将其当自家人看待的,只有小五。
小五的生活经历和我大不相同,年龄也相去不小,他比他大姐冯玉珍小十岁,比我则小了十二三岁。在我和冯玉珍谈恋爱的时候,每次去她家,见那个小五已经读高中的人了,却整天游手好闲,懒懒散散,对父母和姐姐的态度既骄狂又娇蛮,我就认为这小子将来一定不会有出息。但基于小五在家中的掌上明珠地位,我意识到只要把他给“拿住”了,就是迂回讨得冯玉珍欢心的最佳捷径。于是在冯家,我把最多的赞词献给小五,说他心眼灵动,像商代那个叫比干的圣人一样有七个窍,别看目前学习成绩不咋地,但读书多未必就聪明,将来他这拨高中同学中,最有出息、最有成就的说不定就是小五。
冯玉珍全家都把小五这棵独苗看做冯家的希望,尤其是她的父母,四个女儿在家里表现再好,对他们二老再孝顺,他们也毫不感动,而小五对家人上下的态度一贯恶劣,像对待用人一样呼来喝去,可哪天有那么一回表现出对父母的亲热和敬重,甚至是母亲亲手端上鸡汤搁到他面前时,他难得地说了声“谢谢”,父母都会激动得像中了奖似的,一整天手脚都不知该怎么放。
我那时是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小公务员,工资低,家底薄,不说囊空如洗,至少也是囊中羞涩,给想象中的老丈人和丈母娘送礼都没法送。于是我把大量的恭维话送给丈母娘,这些恭维话主要是赞美小五,很少有赞美二老和冯玉珍的。我偷眼观察,知道我送的“礼品”成为老丈人和丈母娘最喜爱的东西,对于自己和冯玉珍爱情的期待也就有了相当的把握。
小五当初并不知道我在他父母面前说了他大量的好话,他只是觉得奇怪:父母和姐姐们以前老是以一种隐忍而隐晦的语气埋怨他,认为他不肯读书,不听老师的话,很是辜负一家人对他这颗掌上明珠抱有的莫大期待。自从我来冯家走动以后,这种埋怨渐渐减少,家人对他考试拿不出好成绩也不再愁颜相向,倒是越来越宽容了。后来,他知道我在他父母面前讲了大量的“高见”之后,对我的态度也从不屑慢慢转为亲近乃至亲热了。
想起来,我对小五的赞美也没啥特别的高招,就一点,冯家文化底蕴实在太低,我只是稍稍掉了那么一点书袋,什么比干呀、韩信呀(对于韩信,我用了所谓“胯下之辱”的典故,尽管这一典故用在小五身上很是不伦不类,但冯家二老对于韩信这个人最终成为大将的辉煌资历很是憧憬,他们不自觉地把自己这个宝贝儿子和韩信联系起来)……他们就被唬得一愣一愣的,把我的话当成了巫师嘴里吐出的谶语,嘴巴都笑得合不拢呢。
时光过得真是快。小五高中毕业后,果然没考上大学,就这么四处乱混,在社会上一混混了十几年。在旁人眼里包括在冯玉珍姐妹和她们的父母眼里,小五身上并没有发生重大奇迹,他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持一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态度。尽管他凭一张巧嘴加上玩空手道赚了些钱,但冯家都知道,要是没有我这个女婿在后面撑腰,他恐怕连饭钱都挣不来!但是,在我这个姐夫的眼里,小五的价值却日渐一日地体现出来——我对小五的看法是越来越好,觉得他还真有某些优点,而这些优点连我都不具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