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第3/3页





    “可不是嘛,老板(明明他是老板,他们这帮家伙却经常喜欢称老子“老板”),同治年代的瓷器到现在在拍卖市场还没有任何表现,专家说,这个年代往后的东西尽管表面看和康乾年代相差不大,但质地上还是有很大区别,收藏家根本不看好,所以目前值不了几个钱。康乾年代的就不同了。去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拍了一只乾隆青花碗,卖出了这个价——”他做了一个“三”的手势,又做了一个“六”的手势,接着又说:“我这个碗啊,从品相来看,比佳士得拍卖的那只还更好呢!”

    听他这么说,我再次用眼睛瞄了一下那只瓷碗,心里对它竟然有了一种喜欢的感觉。怪不得老话说,人是新的好,物是旧的好。

    但我还有一个疑惑,我问道:“你说你这只碗是某县博物馆里的东西,你怎么弄出来的?”

    对方这回把嘴一闭,不肯说了。

    他改口道:“其实也不一定是博物馆里的东西。也许他们是为了证明碗的价值,这样吹嘘也不一定。我看还是民间淘来的可能性大。”

    ——这是我第一次在古董知识方面的启蒙。以后,我渐渐知道了,世界上现有的物品当中,无论国内国外,最有升值潜力、最具挣钱功能的东西不是股票,不是黄金,不是房地产,而是古董!而古董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细分有书画、瓷器、铜器、古钱币、玉器、古书、碑帖、木器、名石等好几十种,而外国人最看重的中国古董,则是青铜器和瓷器。青铜器存世较少,中国古代瓷器尤其是明瓷在境外的拍卖价,随着国内经济地位提升,一直往上飙升,令这方面的收藏家们个个挣得盆满钵满。我老秦以前家底太差,出身过于卑微,对此毫无了解,早知道古董这么值钱,早就在这方面打主意了。现在手头虽然钱是握了不少,包括存折、银行卡,还有金银首饰之类,可自己花不了,钱嘛搁那儿只会贬值,金银最多起个保值作用,不像古董能持续升值,而且升值速度还很快。这说明自己到底还是没彻底摆脱土鳖气质,还是缺少文化呀。

    打那回以后,我对古董的兴趣超过了对银行卡的兴趣。有老板求助于我,我当然自己不好主动开口索取什么,但对方要是能送古董给我,比送我现金更让我高兴!

    我在心里回顾了一下,感觉到纪委那位处长似乎果真对我的境况和心思不乏了解——也许他们去过我家里做过搜查也不一定。

    想起自己家里竟然会遭搜查,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我真想大声斥骂他们:你们凭什么?老子还是堂堂的副市长,你们并没有掌握我犯罪的证据,否则干吗不直接让检察院把我带走?!

    不过,我又不敢这样喊出来——毕竟还是像老百姓说的,做贼心虚。此刻我真有点心虚呢。看来他们围绕这次双规,做了不少工作,万一掌握了我什么难以启齿的秘密,就难办了。

    我转念又一想:我家里现金之类并没多少,几张存折,一些银行卡,数额当然远超过我和冯玉珍的工资收入,可要解释怎么回事也好解释,就说小舅子小五做生意,见姐姐收入不高,时不时给点“补贴”,或者再找点别的什么理由,也就搪塞过去了。还有那些珠宝首饰、古董字画、名酒补品……用朋友礼尚往来的口实,也能说得过去。

    好,我现在得像打仗那样,仔细分析和判断自己目前所处的境况究竟到了哪一步、我有多少弱点可能暴露在他们眼里、有哪些底细他们是不可能查找到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好像哪本兵书上是这样说的——如果只知己而不知彼,搞不好我会掉入他们的陷阱。

    只是,现在的状况,我在明处,他们在暗处,他们处于有利“地形”,而我却处于被动地位。不过也没关系,凭我长期以来的政治经验,只要谨慎、不乱开口,坚持挺住,不主动放弃,总会有过关的时候。我就不信你们能把一个无辜的人一直这么“双规”下去!

    自打那以后,我总是在不断分析他们的表情、他们的话中话与话外音,心里感觉挺累的。长期以来我一直善于窥测和揣摩上司心理,多半总是获得成功,但这回,唉,不知怎的,却从来没感觉对方心思这么难以揣测,闹得自己心身这么疲惫、这么烦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