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副产物的大作用
受限于材料的获取难度较高,含量稀少,针对新发现的类似微晶体物质的研究也确实难以持久,在观察到其对异变小动物的演化和生存都有促进作用之后,研究就不得不因为原材料受限而停下来。在给这种物质赋予了一个简洁明了的名称——进化素,并将相关的实验结论上报之后,萧瑾他们就暂时将视线转移到那一堆杂七杂八的新发现上了。
这里面最有价值的发现,当属新的抗菌肽了。先期的体外实验表明,该种抗菌肽除了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之外,还对ST病毒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有鉴于它的这个特性,取名无能的实验人员们,也给了它一个简单粗暴的命名——抗ST肽。
萧瑾他们在将该发现汇报上去之后,国防部也立即下达了新的研究任务:优先研究抗ST肽,明晰其产生机制和对生物体的影响,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早日实现该抗菌肽的异源表达。
由于是从实体生境模拟的生成物中获取到的该抗菌肽,萧瑾他们猜测,该抗菌肽应该与嗜血生物的演化进程有关,很可能就是演进到新阶段时,机体产生的保护机制,用于杀灭ST病毒或者是抑制ST病毒的扩散。
这个猜测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想要证实,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做到,毕竟目前根本就没法获取相关的**样本进行研究。
但是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倒是可以立即提上日程。异源表达体系的构建工作,也可以同步展开。
异源表达体系的构建相对容易,关键就三个:构建合适的表达载体、选取合适的宿主菌株、获取合适的表达诱导条件。要实现这三个内容,不断的排列组合进行试错就行。就是过程枯燥,挺考验耐心的。
在人手富裕,实验设备充足的条件下,这一关的突破是比较快的。很快就筛选出了一种,以酵母为宿主菌的真核表达体系,就是在产物的纯化上有点卡壳。实验室小量生产还行,扩大培养后,获取到的产物就不达标了,不是纯度不够就是活性不足。这些工作都需要持续进行优化解决,但是能实现实验室的小量生产,对于后续研究的开展还是很有的帮助的。
至于对生物体的影响,就得依靠动物实验了。而要想通过动物实验,取得比较明确的研究结论,主打的就是一个大样本量。为此,萧瑾他们不得不新建立了一个高致病性病原体培养实验室和动物繁殖中心,用于专门培养ST病毒和繁殖实验用动物。国防部也专门调集了一批相关的专业人员,用于配合开展实验。
动物实验的开展,首先就是动物分组的设置,这需要考虑ST病毒感染的剂量、ST病毒感染的程度、给予抗ST肽进行治疗时的剂量等等。真要弄个清楚,也是挺让人头秃的。还好国防部调集了相关的专业人员,不然就靠萧瑾、上官言等人来操作,忙死了也很难快速得到结论。
首先是ST病毒感染剂量的选择,剂量低了,浪费时间太多;剂量高了,难以区分感染程度。在敲定了剂量之后,就是感染程度的判断了,入血的阶段、入脑的阶段、散布全身的阶段,都是需要精准把控的。然后就是治疗时的抗ST肽的剂量选择了,由低到高该怎么设置,实验中的样本采集方式怎么选择和检测指标又该设置哪些等等。
当然,做完了这些也并不是结束,还要继续探究抗ST肽的安全使用范围,是否会产生副作用,若有副作用其产生机制又是什么等等。
严谨的科研思维,才能得到足够可靠的结论,进而才能产出足够安全有效的产品。如若不然,每一次思维上的打折,都可算是对生命的漠视。
为了抢时间,首次动物实验采用了一种基因改造物种,一种性成熟时间短、体色透明的鱼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