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别无选择 二 2



    这块疤痕,在他脑子里晃了有十几年了吧,不,应该有二十年。从江龙到春江,从春江到金江,无论他走到哪儿,这块疤痕总是能出现,总能在他不想看到的时候偏偏看到。这个五月里阳光明媚空气里散发着海水味儿的下午,饥肠辘辘的周正群又让这疤痕刺着了,险些就站在门口,回想起往事来。好在胡阿德很快响起的一声让他收住了神。

    “周副省长驾到,欢迎欢迎。”

    胡阿德说着,递过来一双粗大而有力的手,周正群尽管极力控制着自己,这一刻,他还是有些走神,以至于胡阿德那双曾经被装修材料磨得出血的手在空中略微闲置了一会,找不到彼岸的茫然着,就在那双手悻悻要收回的当儿,周正群一把握住了它。

    “干得不错嘛,胡总。”

    这是周正群在高教新村惟一一句夸奖别人的话,没想却说给了胡阿德。

    胡阿德怕也没想到,刚一见面,周正群就能表扬他。久经沙场的胡阿德自然清楚,要在现场得到周正群一句夸赞,比拿到一项千万元的工程还难。收回手的当儿,胡阿德心里一阵乱,莫非,是那玩艺起了作用?

    可是等乘上电梯,来到学生宿舍,推开一扇扇门时,装修公司老总胡阿德心里那点儿乐就没了影,他甚至想不明白,周正群为什么对如此漂亮如此豪华的学生公寓还要脸露怒色,难道他的装修技艺还不过关?江大装修工程,他可是拿出了看家本领啊,比他搞五星级饭店装修还要认真。

    比周正群更不满的,是黎江北!

    一进电梯,黎江北的意见就出来了。也不管这场合能否轮得上他讲话,也不管他讲了在场的人听得习惯听不习惯,总之,他说了,说得还很多!

    “瞧瞧这装修,哪像是学生公寓,我总以为自己是逛宾馆。”

    “给学生公寓配电梯,多妙的主意,我看再发展下去,就该给他们配小车!”

    电梯里的人都把目光伸向他,黎江北毫不在乎,好像他今天来,就是专门发牢骚的。

    等进了宿舍,黎江北的意见就更大了,当着周正群等人的面,他道:“以前我们上大学,十多个同学挤一间屋子,现在这条件,双人间。你看看,卫生间、厨房、小阳台,我看学生能在这里过日子了。”话还没落地,又看见楼道里身背帆布包的线路检修工人,火气更大地说:“有线电视,网线,全接好了。这是让学生学习还是……”

    看见周正群拿眼瞪着他,黎江北将说了一半的话咽下去,不过他的样子,就像是修学生公寓花了他家的钱。

    类似的问题他在不少会议上提过,单是转到周正群手里的提案还有质疑书,就不下十封。在闸北高教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省内一直是两派意见,一种意见坚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实验室和教学设备上,基础设施能简则简。一种意见恰恰相反,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最能体现一个省的高教现状,说啥也不能守旧,更不能瞎凑合。

    最终是能简的简不下来,不该花的钱到处花,反正有银行支持。就说这公寓,眼前看到的双人标间,还不是最好的,据说就在这幢楼上,还有三层单间公寓,里面该有的设施全都有,条件不比四星级宾馆差。周正群曾经算过一笔帐,单是这一笔开支,闸北新村就要多花三个亿。

    三个亿啊!

    这三个亿最终都要转嫁到学生头上,要靠学生们的学费来偿还。难怪不少人发出惊呼,现在不是刺激学生学习,而是刺激学生消费。更荒唐的,教育厅写给他的报告中,还公然提出一条新理念,说教育投资是未来十年中国老百姓最大的一项投资,教育消费是最能拉动内需的一个杠杆。抓住这个机遇,就能让教育产业化的路程缩短一半。

    产业化!周正群再次在脑子里划上一个大问号。

    连着查看了十多间公寓,顺便检查了部分配套设施,周正群说:“大家肚子都饿了,先去食堂吧。”

    这时候已是下午两点四十,奇怪,中午没吃饭,在场的人谁也不觉得饿。周正群只是看,啥话也不讲,反把随行者弄得摸不着头脑。尤其李希民,刚才他还冲黎江北直叹气,这阵,他索性退到后面,让黎江北疯子一般在前面乱说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