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三本书



    秦枫拿到手的三本书,分别是《众生苦厄经》《圣约·密书》《无我无相法》。翻开来大致瞅了一眼,《众生苦厄经》讲的是芸芸众生的种种苦难,后面好像是劝人向善的一本经书;《圣约·密书》讲的是某个人带领族人迁徙的故事;《无我无相法》看着像是一本佛经,里面有很多看不懂的名词,非常深奥难懂。

    根据《众生苦厄经》的讲述,全书的前九成内容都是在说种种苦难,分成天灾篇、**篇,天灾就不说了,**有战乱、庸政、匪灾等等,又用几个小故事描写了一些普通人都会遇到的苦难,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写得或是催人泪下,或是令人郁郁寡欢,临了只得感叹一句时也命也、众生皆苦。书的最后一成内容,讲的是如何通过体会这些苦厄,来培养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最后希望达成一个人人有同情心、同理心的理想社会。

    书本身,写得很令人感慨。但是秦枫看完,没有产生半点灵感,看不出来它跟自己的程序有任何关系。

    而《圣约·密书》的内容,基本上跟传统经典《出开罗记》差不多,是一本故事性质的书。说是某个王在自己的领地西乃,因为干旱,带着自己的族人迁徙到了开罗,诞下一子约瑟。约瑟长大后,帮助开罗长老建功立业,可惜好景不长,四百多年过去后,人们渐渐忘记了约瑟和当年的开罗长老,逐渐排挤起了当年留下来的约瑟族人。当时的长老不仅将他们用作奴隶,甚至命令他们之中有诞下男婴的,需要扔到河里。摩东,就是这种环境下诞生的。他一出生就经历种种苦难,在四十年的流离失所中,见识了神的真迹,在神的帮助下决定带领族人迁回西乃。

    长老起初不同意,神连着降下七道神迹,最后连王子都死去了,这才令长老心生畏惧,同意放行。可摩东一行人前脚出发,后脚长老就让士兵追赶,并且命令沿途兵士多加审查,务必杀死他们。摩东得了神的启示,特意避开关卡重重的短路绕道而行,可却被追兵逼到了海边前进不得。就在此时神大发神力,把整片海洋一分为二,让一行人通过海洋之后,又把同样过海的士兵们淹没。

    好景不长,一行人来到某处,摩东去山上聆听神的教诲,山下众人迟迟不见摩东身影,竟然造了一座雕像,日日在雕像下面纵身娱乐。神看见了此情形,遂给了这群人一头牛,告诉摩东祂要惩罚他们。摩东警戒众人不要分食牛肉,可惜只有摩东自己的族人肯听戒,其余人都吃了牛肉,他们也就因此丧命。后来摩东砸碎写有法令的石板,带着族人来到西乃另拿新的石板写下新的法令,整本《圣约·密书》也就结束。

    全书跌宕曲折,精彩非常,看得秦枫欲罢不能,整座一个下午都耗在了这本书上面,他既赞赏摩东的机智,又唾弃长老的无耻、个别族人的贪婪。但是,跟上一本一样,他还是看不出来这跟程序的关系。

    最后一本《无我无相法》,非常的艰深、玄奥。秦枫琢磨半天,才明白它的大概意思是说,佛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形容人的一种状态、一种境界。要类比的话,也许跟小说里的大乘之类的有些类似。可以说修仙小说里某个人是大乘,但是不会说大乘就是某某人,不会去特指。至于“佛”的境界是怎样的,书中的说法跟家喻户晓的《金刚经》里提到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非常类似。据说达到这种境界之后,神通广大,种种威能在书里面写了好长一串,可惜的是用的全是古文加外来语音译,秦枫是一个字都看不懂了。

    书既然叫“无我无相”,自然也是对“我”和“相”有相当的阐述。

    “我”是个意识,只有智商较高的动物才能通过镜子测试,即能够分辨镜子里的自己就是自己。比较典型的,猫就不能通过镜子测试,总是会被镜子里的猫吓到。《水浒》中鲁智深诗云“今日方知我是我”,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什么是“我”,什么又是“无我”,这个可以说是很多哲学上的重大命题,书里的说法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个“我”,所以这个“我”是单一的、抽象的、理想的,像古代先贤提到的“概念”一样,是人先有了“我”的概念,然后认识到自己是“我”。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其实并没有“我”,人的身体、人的思想、人的财产,都只是“我”的所有物,不是“我”本身。那么“无我”,就是要超越“我”这个概念,把自己与“我”分开来,自己不再是“我”、不再是“人”、不再是“众生”、不再是“寿者”,什么都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