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啃硬骨头!-第2/3页



    急诊外科增设治疗八组看上去是一件挺小的事情。

 

    其中涉及到诸多方面,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包括天华在内,所有医院的编制都有严格限制。

 

    以急诊外科为例,七个治疗组,每个科室有多少组,每个组有多少个医生,那都是上级主管部门规定好的。

 

    一个萝卜一个坑。

 

    像天华这么大的医院,能拿到编制,相当于端了一个铁饭碗。

 

    增加一个组,意味着人事费用增加,编制要增加。

 

    现在很多医院都在精编人员,如今要增加编制,难度可想而知。

 

    除了内部竞争之外,其他医院有想法更进一步的医生,也是通过诸多关系,看能否有机会站一脚。

 

    赵原与江静接触过几次,对他的水平有所了解。

 

    虽然距离副主任医师还差一点,但在主任医师当中,属于很拔尖的水平。

 

    以赵原和江强的关系,江强给他打了招呼,自己就不可能拒绝此事。

 

    而且,从长远发展来看,江静跟自己的关系密切,自己与江氏门生的关系也变得更为紧密。

 

    在医院体系奋斗,人脉资源很重要。

 

    赵原知道治疗八组的意义。

 

    这是谢长天在给他打造班底呢。

 

    组员选择谁,不选择谁,都是有讲究的。

 

    按照赵原的想法,成员肯定要以年轻人为主。

 

    年龄太大,资历高的,不一定服从管教。

 

    而且,他们的习惯、能力、水平都已经有风格。

 

    赵原希望自己的队员可塑性更强,能变成跟自己类似的风格,成为外科的多面手。

 

    经过一番研究,治疗八组的成员定下了。

 

    治疗组长是赵原。

 

    此外,副组长是普外转入急诊外科的主治医师秦怡,另有从南协跳槽而来的主治医师江静以及赵原的御用工具人孙良。

 

    护士中心配备了以白露为主的四人团队。

 

    据说,这是白露主动申请的。

 

    在编人员为八人,还有张钦墨、刘帅等编外的住院医构成。

 

    工作内容与其他七个小组不太一样。

 

    以急诊外科作为窗口科室,收治高危难度的疾病。

 

    相当于战场上的侦察队,或者特种部队,只啃硬骨头!

 

    在很多人看来有点难以置信,让这么年轻的团队治疗危重病人。

 

    不过,大家也看出其中的关键。

 

    医院有意要将赵原培养成一个标杆和旗帜。

 

    既然要培养,肯定是要给难度的。

 

    不然跟躺平有什么区别呢!

 

    赵原在诸多领域已展现出了处理四级手术的能力。

 

    医院围绕赵原进行大胆尝试。

 

    尽管“增组”低调进行,但还是引发了热议。

 

    “听说没?赵医生不担任住院总,是去带组了。”

 

    “那岂不是摇身一变成为赵组长了吗?”

 

    “赵医生的职称还是住院医,竟然开始带组,这……简直是骇人听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