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陆家老宅



第四天的时候路过甘县,恰好是陆氏老家。 

 姜晏宁听陆司昀说起,陆司卿和沈姑娘的书院就在甘县,好奇想去看看。 

 于是,他们临时改变原本的计划。 

 绕路甘县,打算暂留两日。 

 可不巧的是,三叔母齐大娘子的娘家弟弟因意外过世,三叔陪同三叔母去了甯县。 

 一两日之内,肯定是赶不回来的。 

 陆司衡作为家中嫡子,接待了兄嫂留宿。 

 甘县是豫国公府陆氏一脉的起源老家,也是当今皇族元氏的发源之地。 

 陆司衡带着他们去参观陆家的族地老宅,还有宗祠,与他们说起陆家庞大的家族脉系。 

 如今尚存世间的陆家嫡系血脉,也就是国公爷兄弟三人这一支了。可惜二叔早年间因意外身亡,只留下了一个陆司徽。 

 国公爷也只有陆司昀一个儿子。 

 好在,三叔子嗣众多,倒是不愁香火延续的问题。陆司衡说,他爹的意思是只要自家的儿子们不惹祸,好好守住了老宅,便是大功一件。 

 三叔知道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是读书做官的料儿,所以也不强求。 

 能守得住陆家的老宅已是难得。 

 至于能否壮大陆氏的荣耀,还得看大房和二房这两家。故而,光耀门楣的重担就落在了陆司昀和陆司徽身上,他们三房也就跟着沾光了。 

 相传,陆家的老祖宗曾对元氏高祖,有过救命之恩。元氏要造反推翻前朝暴政之时,就曾对陆家老祖宗说过,将来发达之时,必不会忘了曾经的恩情。 

 果然—— 

 元氏坐定天下,封赏之时,亲授了陆家豫国公的爵位,由历任嫡系子孙相承。 

 陆司衡还给姜晏宁看了,当年陆家老祖宗给元氏高祖盛饭——用过的一只陶碗。 

 学着他爹的语气说道,“... ...万一将来咱家吃不起饭了,我就捧着这个碗去敲宫门。当年咱家老祖宗给了他家老祖宗一口饭吃,他家也不能看咱饿死吧... ...” 

 逗得姜晏宁笑弯了腰。 

 陆司衡还带他们去了自家老爹特意给大房和二房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院里的花草树木也都养得特别好。 

 虽说是乡下地方,但也看得出来是用了心的。 

 三叔自小被送回老家长大,说是陆家老宅总不能旁落他人之手,三叔从族人手里接过老宅以后用心经营,房前屋后那么多的农家庄园,全都是陆家的。 

 每年的丰收之时,三叔都会特意让人送一些到京里,给他大哥大嫂尝尝鲜。 

 “你们不如多留两日,这立了春最是好玩的时候,再过几天山上绿葱葱的一片,河也开了,就能到浅水的地方去抓鱼... ...咱们河里的鱼啊,可肥着呢!别提多新鲜了,你们在京里吃不着这么新鲜的!” 

 陆司昀只好解释说,原本也只是去穹城上任,路过才来看看。 

 上任的文书既已经拿到了手,就只能在限定的时间内赶到穹城上任—— 

 晚了,就麻烦了。 

 陆司衡惋惜得不得了,“也罢,咱们这离穹城,比去京城近。你们到了穹城来个信儿,等河开了,我亲自到河里摸了鱼,让人给你们送去。” 

 陆家老宅比起京城的国公府,规模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只是地处乡下,吃的用的自然不比京城里精致。 

 参观完老宅,陆司衡让人套了车,要带他们去陆司卿的书院里看看。 

 她们的书院开在山上。 

 周围都是家里的庄子,也安全。 

 书院里招收的学生,多是读不起书的,以佃户家子女为主,附近的孤儿们如果愿意也能来读书。 

 管吃、管住,连衣裳都是统一的,不限男女。 

 只要他们肯认真读书,书院里包揽了他们一切后顾之忧。除了陆司卿和沈姑娘以外,还有一位年轻的夫子,说是进士出身。 

 书院的开销,大多是陆家支持的。 

 陆司衡提前让人送了消息过来,所以陆司卿早早地就等在门口了。 

 瞧见马车近了,悬着的一颗心才安然放下,“想着你们是要来的,可没想到这样突然。” 

 陆司昀从马车上下来,回身去牵姜晏宁。 

 站定在书院门口,姜晏宁感叹,这书院竟办得比她想象地还要好些。 

 陆司卿说,沈姑娘和李夫子现在都在给学子们上课,所以不能出来相迎。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