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新教练气得要回家-第2/3页



  这个孩子,真看不懂啊!不过要都是后面这样的表现,不用太长时间训练就是专业运动员的技术水准了,陈旭东暗自想道。

  尤其是在他高高跃起那一刻,其垂直纵跳高度目测最少接近甚至超过了一米。

  “真是令人惊叹的跳跃能力啊!关键是还这么年轻!邹建明果然没有骗我。”

  前一刻他还在感慨这是他前所未见的最蠢的学员,现在则是感慨,从事教学几十年,他还从未见过这样天赋异禀的孩子,即便是在以身体素质著称的黑人运动员当中都是少见。

  尤其难得的是,这个孩子对跳高技巧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那转体动作简直就像是身体本能一样自然而然,完美得让他无从挑剔。

  想到自己退休后,闲来无事接的这个活,居然是执教这样一个天赋绝伦的弟子,他的心不由得火热起来,先前的那一番嫌弃早就被他抛到了脑后。

  事实是,王小石刚才转体动作之所以如此顺畅自如,和他不自觉地又运用了一项后世经过精研的起跳方法——三合一起跳技术有关。

  这个技术概念提出来其实很早,2007年就有体育学院教授公开了相关理论文献。

  而要解释‘三合一’就要从起跳的那一刻,身体的姿态说起。

  起跳时身体包含两个“倾斜”,即后仰和内倾。身体的倾斜在起跳时会产生三种旋转。

  第一种旋转是身体后仰的结果,会产生一种向前的旋转,实践中要求到45°为适宜,这是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向上动能的关键一步。

  第二种旋转由身体内倾带来,它是弧线助跑的结果。

  它将产生一种内倾到竖直的旋转,就像侧身翻筋斗那样,身体内倾不仅能使身体获得旋转过杆的动量,而且能使运动员垂直起跳而不会进入横杆平面内。

  第三种旋转是纵轴旋转,这与芭蕾舞演员脚尖旋转相似,从而使运动员背对横杆,这种运动是膝关节缓冲的结果。

  当这三种旋转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起跳瞬间产生的综合效应,才能有效地把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转体才能自然,减少向上动能损失,从而让运动员跳得更高。

  三种旋转中,第二种身体的内倾较难掌握,同时又是在训练中通常最容易忽视的一部分,不少运动员都存在这方面的技术缺陷。

  前世王小石在国家队训练期间,队里运用高速摄像机和动态捕捉软件系统,对不少成名选手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时就发现。

  他们在起跳瞬间,这三种旋转没有达到高度统一,明显影响了跳高成绩。

  于是才有了后来跳高界对这项技术的重视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王小石曾经将这项技术练得纯熟无比,先前就不自觉用上了。

  但他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这技术刚一使出来,没达到理想的起跳效果,芭蕾舞倒是跳出来了,在空中还转了几个圈。气得陈教练恨不得当场走人。

  可经过前面几次不成功的试验后,他也慢慢找回了一些感觉,后面再跳时就基本能掌控这项技术了。

  而他刚才的这番表现也让陈旭东决定再试探一番,看看他的成色到底怎么样。

  “小石,你过来一下。”

  等他过来陈旭东便问他,“你以前接受过跳高训练?”

  “没有啊!”

  不算前世的话这话没毛病。

  “那好,今天我们加练个项目,倒肩着垫!”

  倒肩既是训练运动员合理缓冲着垫防止伤害的动作,也是过杆训练的一部分。

  一般先是从背对海绵垫开始向后仰头倒下,动作要领是倒肩挺髋成"桥"。肩背着垫。要求挺髋挺腹,两臂屈肘外展。

  待这个动作熟悉后就换成原地起跳向后向上跳起,形成典型的"桥"腾空姿势。接着屈髋,向上积极甩小腿,用整个肩背着垫。

  这个动作训练目的一是为了让运动员学会安全着垫避免伤害,二是培养他们过杆时正确的姿势避免扫落横杆。

  “小石,这个动作要求在用力向上起跳之后,体会空中背弓的肌肉感觉,只有形成这个感觉才能顺利过杆。”

  让陈旭东高兴的是,才做了几遍这个动作王小石就学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