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看病



    高佑还想跟高卫红说点什么,但被村长王连寿的声音打断了,就没再说什么。在门边的一个木桶里找来了锤子和钉子,把一只坐上去有些摇晃的小板凳钉牢固。这小板凳还是他除了做棺材外的第一件木制作品,算来也有二十多年了。

    过了一会儿,高卫红红着眼睛从房间走出来,去灶屋做饭去了。

    饭后,见开会的时间也到了,高佑便去村长家开会,村里本有一间革委会会堂,是一个宽敞的青砖平房,分田到户后,革委会也消失了。会堂被私人买了,用来堆放柴火。后来开会,都是去村长家。

    到了村长王连寿家后,多数村民已经来了,听他们议论纷纷,原来这次开会是为了一件有利于村民的事,把村尾小河上的石板桥拆掉,重建一座更宽阔安全的水泥石墩桥。原先的石板桥只有两块不足一米宽,却有两丈长的长石板,下面的支柱也用石头堆叠的,还不足一尺宽,非常危险,稍不小心,就会掉到小河去了。特别对老人和孩子很不安全。

    有一次,高佑干完活回家时,就见到前面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到了桥边也没下车,像故意炫耀车技似的,直接骑过去,在快到桥那头时,身子一歪,便连人带车掉到小河里去了。幸好正是枯水期,河水不深,也没发生生命危险。

    最后,还是高佑帮忙把他的车子提上来,又把他拉上岸,人没事,但车子坏了,车轮歪了,链条断了,不能骑不能推,小伙子只好扛在肩膀上回家了。

    见大家到齐了,村长王连寿这才开口说:“你们都知道了,今天我们开会就是把老桥拆了重建,我跟村里的几位建桥师傅算了一下,想建一座两米宽的水泥石墩桥,需要不少钱,按户摊分。”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看了看大家,看看大家的反应。

    “钱不是问题,只要把桥建好,建牢固行了。”一个中年汉子说。

    “要多少钱?”又一个瘦小的青年问。千秋万代

    “不管要多少钱,我现在拿不出,等买了棉花再补交哦。”一个做针线的妇女突然停下来说。

    ......

    “是这样,”听了大家的意见后,王连寿喝了口茶,清了清嗓子接着说:“这些钱都是用来买钢筋、水泥、石子等建桥材料,建桥师傅也不收工钱,以工抵钱。考虑到有些人实在拿不出钱,也可以以工抵钱。总之,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工。我相信为千秋万代,为了子孙后代,大家都会齐心协力把这座桥建好。”

    王连寿刚说完,便响起了一阵哔哔啪啪的鼓掌声,村民都表示赞同。大家都知道王连寿做事公正,全心全意为村民办事,每次开会也很少有人反对。自然也响应他的号召,支持他这个建桥的方案。

    高佑也不例外,毕竟这事是为村民造福,不像以前给鄱阳湖、殷山水库筑提,只有付出,没一点收获。因为鄱阳湖里的鱼吃不到一条,殷山水库的水也流不到村里的田里。但想了想,他没时间出工,也用不着那么多人出工,便安规交了材料钱。

    半个月后,一个漂亮的有栏杆的石桥出现在小河上。在桥两头还刻上了建桥的日期。村民们份份前来观看,像欢度节日一样,欢声笑语,赞叹声不断。为了庆祝新桥建立,村长王连寿还拿来爆竹放了。

    有人说这桥的建成,王村长功劳最大,大家也纷纷鼓掌,表示赞同。但王连寿摆了摆手说:“这桥是在大家的支持下建成,要说功劳最大,还是全体村民嘛!”

    大家哈哈大笑,都明白这是他的心里话,就像他朴实的性格,没有一点虚妄自大。也正是这样,在不少人眼里,王连寿是近几届村长里最务实,也最让人信任和尊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