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及农业…
    
  “萨巴赫,内阁在人口和经济上取得的成果很让我满意。”巴列维适时的对站在自己面前的萨巴赫夸奖道。
  “陛下,能得到您的赞赏是内阁所有人的荣幸。”萨巴赫说。
  接着,巴列维继续往报告书的后面翻看。
  在人口数据与经济数据之后的是伊朗目前的工业状况,1951年当年伊朗全国的钢铁年产量为65万吨,比原计划的50万吨要多出15万吨。
  多出来的15万吨钢铁产量主要是伊朗境内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开设的钢铁厂生产出来的。
  虽然伊朗国内冶炼钢铁的原材料铁矿石和煤矿大多数全部拿去供应国资钢铁厂了,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原材料流向了民营企业。
  所以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民营钢铁厂在伊朗国内出现,萨巴赫内阁把这些民营钢铁厂的产量也计算在内了。
  伊朗的民营钢铁厂靠捡国资钢铁厂的残羹剩料生存,而外资钢铁厂则有着不一样的办法。
  伊朗的外资钢铁厂就集中在阿巴丹省,因为它们生产钢铁的原材料主要靠进口,原材料通过海运从资源生产国运送到伊朗。
  阿巴丹省是伊朗的沿海省份且有着伊朗国内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所以外资钢铁厂把厂址设置在阿巴丹省可以更好的获取原材料节省成本。
  至于外资为什么不直接进口钢铁,而是大费周章的建厂、进口原材料、冶炼,这完全是因为伊朗政府对钢铁征收了过高的关税。
  用这种模式生产钢铁的花费比直接进口钢铁要更加划算。
  1951年伊朗发电量为200亿干瓦时,对比上次五年计划统计的相比足足翻了四十倍。
  当然,伊朗发电量的情况与伊朗经济的情况类似,都属于那种初始体量小所以显得增长的幅度高。
  横向对比其他国家,1951年日本发电量为478亿干瓦时、墨西哥发电量为49亿干瓦时、加拿大为617亿干瓦时。
  伊朗目前的发电量就连加拿大都比不过,就更别提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庞然大物了。
  所以伊朗看似增长速度惊人的发电量放在整个世界来说并不算什么。
  巴列维对于发电量还是有些了解的,平常各国的数据情况巴列维偶尔会看上一看。
  “萨巴赫,政府过去对伊朗电力工业的计划是不是太过于胆小了?”巴列维略带不满的朝萨巴赫问道。
  萨巴赫先是被巴列维莫名的问话吓了一跳,随后回过神来的萨巴赫猜测巴列维应该是看到这份报告书关于发电量的报告了。
  于是萨巴赫不换不忙的向巴列维解释:“陛下,政府对伊朗电力工业的发展是基于伊朗国情制定的,200亿干瓦时发电量是伊朗市场可以承受的极限。”
  “您知道的,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是农村人口占多数,城镇人口占少数,那些分布在群山中的村民不愿意用电。”
  还有一个原因萨巴赫并未说明,那就是当地的村民不愿意搭电线和购买电灯。
  在伊朗居民搭电线的人工费和材料费都是由个人负责,这笔钱一般村民都不愿意出。
  因为使用电灯无论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当前的角度考虑,这都是比使用原始的煤油灯要更贵的。
  伊朗是一个富油国家再加之伊朗政府正在发展石油化工业,所以煤油的价格在伊朗远低于电的价格。
  电灯对比煤油灯的唯一优势就是更适合享受,使用方便和照明亮度远超煤油灯。
  可惜的是生活在伊朗农村的人并不想要为了这点享受而选择花费更大的电灯,勤俭持家的思想在伊朗农村人口的头脑中作祟。
  简而言之就是伊朗农村人口的消费行为还未拓宽。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使用电灯?”巴列维何不食肉糜的询问。
  “陛下,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地区的人口并未习惯新的事务。”
  萨巴赫只能以民众尚不习惯新事物来向巴列维解释,因为萨巴赫也弄不懂为什么伊朗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愿意使用更加优越的电灯。
  “让当地政府尽快的让民众习惯电灯。”巴列维随口说了一句,然后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收回了刚刚的话。
  “我刚刚说的话算了吧!他们不愿意使用电灯就不用了。”巴列维决定还是不要让地方政府去强求当地居民使用电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