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 一信千钧-第2/3页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对孙权之所以能成功的分析:“赖先主承运,雄谋天挺,尚内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争之忠,又有诸葛、顾、步、张、朱、陆、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称制南州。”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华谭看出陈敏是想学孙权;第二,华谭指出孙权的成功有孙坚、孙策打下的基础,还有孙母的明智慈仁、张昭的忠心耿耿,再兼诸葛等以家族为单位的若干智力和武力支持力量,因此才能控制江东百越之地,形成割据之势。

    接着,华谭话锋一转,指出即使是孙权如此这般天时地利人和兼具,最终也是无法长期持久:“然兵家之兴,不出三世,运未盈百,归命入臣。”说白了,就是侥幸成功了又如何?天道轮回,自有章法,而今姓司马不姓陈。

    “今以陈敏仓部令吏,七第顽冗,六品下才,欲蹑桓王之高踪,蹈大皇之绝轨,远度诸贤,犹当未许也。”这是说以陈敏这么一个六七品水平的小吏,不自量力,要做帝王梦,想要飞得更高,高过历史上那么多的贤人,恐怕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和前面的“人神所不佑”“命危朝露”相呼应,总之是不能够成。

    “诸君垂头,不能建翟义之谋,而顾生俛眉,已受羁绊之辱。皇舆东轩,行即紫馆,百僚垂缨,云翔凤阙,庙胜之谟,潜运帷幄。”华谭在这里生动地描绘了顾荣等担任伪职的人在草台班子里的尴尬景象,而形成对照的是在真品朝廷里的一番威严庄重的景象,不管是住的地方,还是出差的地方,不论是官帽上的装饰,还是官服,更不用说那一套成熟的政治运作流程,啧啧,草台班子怎么能比呢?!

    华谭接下来还有两百多字,生动描绘了到时候王师从四面八方围剿叛军的景象,但仅有以上所列举的几段文字,就已经有千钧之力。华谭所讲的,都是可以看见,或者可以推理出来的,顾荣们接受或者不接受,它就摆在那儿。

    看完华谭这封信,不由得对华谭这个人佩服得很。有意思的是,华谭写给顾荣的这封千钧之信,不在《晋书》的华谭传里,也不在顾荣传里,而在陈敏传里。说华谭这个人厉害,真不是我们捧他,“时九州秀孝策无逮谭者”,这句话是华谭传里的,意思是说当时全国的秀才或者通过举孝廉选拔出来的人,在策论方面,没有超过华谭的。这个评价很高,但和我们看完华谭给顾荣等人的信后的感觉是一致的。华谭年轻时就非常的好学,并且口才很好,擅长辩论,风格清爽,慧在其中,听的人感觉很痛快,可谓小时了了,大时亦了了,所以这是一脉相承的。

    遗憾的是,华谭这个人仕途不太顺,原因是得罪了一些人,包括顾荣。东边不亮西边亮,后来在当司马睿镇东军谘祭酒时期,华谭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写了三十卷书,写好后司马睿还亲自阅览了。令人欣慰的是,华谭还算长寿,活了将近八十岁。

    华谭早年回答别驾陈总(此人姓陈名总)关于人才的问题时,说白起曾经说过:“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但在《史记》的白起传里并没有记录,华谭的说法可能是最早的记录。裴松之给《三国志》钟离牧传作的注里引用了《会稽典录》,也有类似的说法:“武安君谓秦王云:“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而《会稽典录》的作者虞预要比华谭晚出生四十多年,很可能是看了华谭的说法而采用的。所以,也说不定这是华谭借白起之口而有感而发。

    白起的这句话,或者说华谭借白起说的这句话,是非常深刻的。华谭自己在答陈总的时候也说过一大段类似的意思,引用白起的话只不过是增强说服力而已。

    在看东晋、南北朝历史的过程中,油然而生同样的感觉。千古之下,读史而有共鸣,现在的人可以回看的千年,是当初的华谭所看不到的,身处当时而有洞见,华谭岂非英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