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话 制作兵器



    转眼,刘义已经跟着黄三两个月了,自从黄三收走那个装钱的盒子之后,刘义就再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刘义一直紧随黄三左右,黄三对刘义的殷勤和周到照顾感激不已,对刘义非常信任,刘义现在俨然就是他的副手。

    黄三手下总共有九个人,他们完成一天的捡拾后,黄三都会让刘义负责整理,捆扎和交付,并叮嘱刘义一定要挑选出其中的上佳之物,以便奉献给百夫长。

    这些被搜寻回来的物品琳琅满目,有些是破铜烂铁,有些是破衣破裤,还有些是动物的皮毛和竹竿农具,不管是什么,只要有用处,都会被交回来。刘义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捆扎,在交给每隔五天过来收一次东西的运输队,交换一点米糠作为大家的口粮。

    为了让大家不挨饿,刘义研究出了一系列的步骤来加工这种粗糙的食物。

    首先,他将稀疏的米糠收集起来晒干,以期减少其中的**味道,再把不干净的东西挑出来。同时让队伍里当过流民的九儿找到能吃的树皮晒干。

    全部晒干后再将三分米糠和七分树皮一起放进石磨里,队伍里的成员们轮流用力地推动磨盘,将米糠和树皮同时磨碎。

    做饭的时候,刘义将这些粉末放入一个大锅里加入水,搅拌均匀,将混合物煮沸,这时就会发出一股淡淡的烤谷子的气味。

    慢慢地,混合物开始变得粘稠,形成一种类似粥的食物,刘义将他们其分配到每个人的饭碗中,大家一起享用这来之不易的食物,经过这次深加工的过程,吃的总是比以前多上一些,饥饿感也暂时在队伍中消失,他们这队人的脸色也渐渐好转,大家都对刘义心存感激。

    刘义叮嘱大家,这些制作食物的方法千万不要说给其他队伍听,否则怕是连树皮都找不到了。

    刘义在收集物资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好处,他将收回来的部分衣物,拼凑着穿在身上,总算是不至于衣不遮体。

    他上身穿着一件破旧的黑色棉衣,衣袖和下摆磨损严重,漏出里面的羊毛填充物,刘义用草绳对棉衣进行了一些修补,使其能够保持一定的保暖效果。下身穿一条单薄的麻木裤子,虽然布料已经褪色,但好在完整,他用细草绳做了裤带和腰带,使得裤子不会松垮下来。他还找到了一双破烂的草鞋,鞋底是一块牛皮,他用细绳进进行了简单的修补,使脚部得到了保护,队伍里的老李说他打扮的像个胡人。

    刘义从黄三口中得知,他们这只黄巾军的大头目叫波大王,手下拥有约二十万兵马,目前正在前线和朝廷的军队干仗,而他们这些后面的捡拾队,就是跟着大部队走的后勤补给。

    队伍里除了黄三外的九个人都老弱,大家每天也没什么兴致聊天,整天除了干活,就是缩在一起睡觉,队伍里的老李总是唉声叹气的说:“哎,睡吧,活一天算一天。”

    刘义则不以为然,现代的教育让他知道居安思危的道理。

    因为黄三的关系,他现在也不用整天在外面捡拾。所以,他利用剩余的时间全力制作了一把武器。

    他利用捡到的一根足足有三米长的木棍做兵器,这根木棍可能之前是一根鱼竿,感觉很硬,似乎是由精致的柏树干加工而成,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

    他先将木棍的顶端磨尖,使其像一根长矛,达到刺击的效果,再将一些削尖的木头固定在木棍的前端,让它成为一把兵器,因为他在现代的湖北博物馆见过一种叫做戟的兵器,可惜他现在没有铁器或者铜器,所有的铁器铜器都上交了,现在只能做木质的。

    刘义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精心琢磨着武器的设计,他利用坍塌的房屋上的梁,仔细修整,将木材放在火上烤,等待木头表面呈现出深沉的黑色之后,再用坚固的石头耐心磨削,用了整整十天,他才磨出三根木刺,这几根木刺每一根也有十厘米长,呈锥形,他在锥形木刺的圆柱部分利用火烧的办法打了孔,然后用布条牢牢绑在竹竿前端,就形成了一种威力可观的尖刺阵列。刘义还加入了一些细节,他将握把的位置用碎布条紧紧的缠绕了很多圈,以增加握持时的舒适感,握持时更加稳固、顺手,整个兵器杵在地上,就像七十代的带着三个喇叭的电线杆,虎虎生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