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借绯



    江陵,灾情,随着包拯的到来,那便不是问题了。前任知州的左迁,王通判的重用,这江陵城便在短短数日之内,便换了样子。

    集市上再也没有卯时就出来排队抢购粮食的平民。城头聚集的难民也渐渐散了,从军的从军,代工的代工。坊间的茶楼酒肆也都重新开了业,往来客商,络绎不绝,似乎这江陵城什么都没有发生灾情一样。

    而与此同时,远在一方的东京,却不是这样安好。

    同江陵一样,同是端午汛期,接连不断的大雨,河水暴涨。这汴河,本来是灌溉利民的好事,此时却成了祸端。原是这汴河本来是黄河之水引入,后又洛水引入,而此时大雨,黄河泛滥,这东京便遭了灾。

    不过到底是京畿重地,皇城之处,又有着朝廷一大帮官员,像江陵抢粮的这样的闹剧,倒也不至于。不过东京却是一片平原,汴河决堤,洪水便一泻千里。灾民却比江陵更多些。

    官家无奈,只好召集群臣,赶紧想个法子。可是这些毕竟是书生,治理放发方法说的倒是头头是道,竟然无人敢领兵前往。官家气的不行,却也没有什么办法。

    也只有狄青大将军因为军功任枢密使,留在京师。狄青倒底是个行伍出生的武将,自是这些文让可比,自是带着一票禁军,也顾不得这些文人罗里吧嗦的阻拦,前往受灾,亲自站在相国寺的大佛像上,指挥着禁军救济落水之人。

    而此时已经正是六月初,包拯从江陵的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的急递也送到京师。

    官家素来爱才,可是自从他把狄青大将军擢升为枢密使,这些文臣就要像打仗似的,三天一小议,五天一大议,吵吵嚷嚷,闹得不可开交。

    官家本来就被这些人折腾的头疼,又恰逢这洛水之患,居然有人说是官家失德,流言蜚语,这也平添了官家的不悦。在此当头,他却收到包拯从江陵送来的急递,奏折中,除了一些平定江陵灾情的喜训,还有对官家的问候,以及今年大雨,恐有水患,便把江陵这治灾的法子献给官家以防万一。

    官家浏览至此,便觉得把包拯迁到池州,有些欠妥。想起年轻时的包拯,算得上有名的直臣,与人争论,唾沫星子都能飞到人脸上,直而无私,老而无子,流放到外地,确实有些过了。而今包拯赈灾有功,倒是个机会,便召集群臣,让群臣议一议,看能不能让包拯回京,顺便让这些大臣合计一下这治灾十论和防疫五论可不可行,若是可行,便速速让开封府执行。

    金銮殿上,官家上座。心平气和向百官询问,“包拯平定江陵之乱,诸卿以为如何?”

    “臣以为,包拯乃是我大宋贤臣,左迁池州,本为不妥,如今又赈灾有功,臣建议应该恢复包拯原职,留京效力。”宋钦若自然知道官家意思,又是变法一派,平日里亦与包拯交好,此刻便为包拯说情。而此时官家见宋钦若还算机灵,微微点头。

    而此时,宰相文彦博却站了出来,“宋公所言,合情却不和规矩,包拯形式素来合乎礼法,擢升江陵知府,已经是皇恩浩荡,再破格提拔,那置百官于何地,置大宋祖宗之法于何地!”

    “有功便赏,有过便罚,赏罚分明,何错之有?”

    “赏赐当然可以,可老臣觉得赏赐并不是一定要加官进爵,钱财布匹,皆可以赏赐嘛。而老臣得悉,包拯在江陵,主要用得是沈括等人的方略,带头的是江陵通判,要说功劳,恐怕这些人才是该赏赐的吧?”

    “这些人有功绩,难道不是全靠包拯坐镇江陵,调度有方,才有此功绩?”

    “那请问宋公,知府是何意思,知府知府,任一方长官,便应保一方百姓,赈灾济民不是职责所在?官职调度,本应该是遵循法度,岂能因为点滴功过之间,有所偏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