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雨日-第3/3页



    “在下沈括,听闻江陵、苏杭美景,携子侄来次游玩一番。只不过恰好赶上了这端午汛,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沈括,宋玉一听这个名字便有些惊讶,中国古代名人不少,但是注重科学这一块的其实并不多,沈括便是其中的一位,宋玉以前还看过他的梦溪笔谈。今日一见,有些意外之喜。

    阁下就是沈先生,在下倒时听闻先生在格物一学上,颇有研究,在下佩服。

    “只是一些奇淫弄巧的小学问罢了,不足为外人道也。”

    “沈先生,听闻篆刻大家毕昇毕老和先生很熟悉?”

    “毕昇前辈呀,晚生确实和毕老相识,说实话,在下的格物之道便是受毕老的启发。”

    “听闻毕老发在唐的刻板印刷书上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沈先生可成见识?”

    “活字印刷,宋公子也曾知晓?确实,毕老大才,仅此一项格物发明,胜过多少书生,千年之后,必然青史有名。”谈及毕昇,沈先生眼神闪烁,充满对毕先生的推崇之意。

    宋玉当然知道这位毕老的名声,同时对这位沈先生也的眼光甚是佩服。便想结交一番这位沈先生。毕竟在这个年代,懂格物的人不多,而且宋玉记得毕昇的活字都由沈先生保管,他倒是想借用一下,用来印刷自己的话本子,便套近乎道。

    “沈先生是打算在江陵呆上时日吗?”

    “眼下怕是不能出城了,黄河和大江的水患还是比较严重的,江陵这边应该算是好的,只有桃叶渡破了口,只是不少流民要进城了,需待水灾去了才能离去。”沈括又接着喃喃自语,“就怕州府治理不当,激情民愤,反而让流民更苦了。”

    “听沈先生之言,是对对水患治理有些研究?”宋玉接着询问。

    “研究到谈不上,只是随家父在州海时,治理一些洪灾,有些经验而已,这几日行路,便渐觉这路上流民变多,都向这江陵而来,有些担心而已。”

    “沈先生的担心是有何所指?”

    “若是府衙及时治理,早早安顿这些流民,倒也没什么,就怕四处流民都来江陵,这金陵也容纳不了那么多灾民,治理处置不当,怕是要激起民愤,饿死几个人这样常有的,就怕产生瘟疫,到时候不是死一两个人这边简单了。”

    对于沈括的这番话,宋玉是十分赞同的,作为一个未来人,熟悉历史,他自然知道灾民处理不慎,便是动乱,瘟疫一起,在古代这种医疗条件下,死的便是成千上万人。

    “沈先生既然如是了解,何不上书知府,也算是造福一方百姓。”

    “掌柜的说笑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要是上书,难免有僭越之嫌,不当救不了百姓,反而可能会坏了知府的安排。昔日自己有时作为,家父乃是知州,一切调配有度,才有些成效,如今这金陵城的府衙俱不熟悉,在下又非官身,想要有所作为,自然有些难了。当然,若是这江陵知府需要,在下这里确实有些治理的经验之谈,亦可奉上。”

    宋玉便接着和沈先生探讨眼下这灾情如何去治理,说是探讨,不若说宋玉请教的更多,毕竟沈先生是有治理经验的,当然他有时也会结合自己现代理解,给出一些新的建议。毕竟宋玉这些天是在江陵,这些策略学了有备无患。

    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宋玉到和这位沈先生聊得挺投机,除了一些灾情,还聊起了一些格物。到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刚觉。宋玉心想,要是把宋珏介绍给这位沈先生认识一番,他必定乐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