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藏书楼(上)-第2/4页



    从书斋出来一路西行,穿过石寨(zhài)子,路过杏林,便来到了藏书楼。

    这里是整个书院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也是书院的心脏位置——师生们不管是去学舍上课,还是去食堂吃饭,回斋舍休息,一律要从这里经过。也正因日日过门而不得入,才让我对藏书楼的向往与好奇日益强烈而难以抑制。

    藏书楼的四层楼阁依着石壁而建,重重叠叠,精巧玲珑。灰色的石壁与生俱来,岁月亘古,那些架进了石壁的骨骼却依山借势,散发着人定胜天的光辉。

    坚硬且凹凸不平的山壁上爬满了新绿叠着旧绿的石藓(xiǎn)藤萝,高高的石崖下挂着各种鸟儿精心铸(zhù)就的鸟巢,如同古老的藤萝自养出来的累累果实。楼阁右侧,石壁上垂下来的粗壮的褐色古藤,如今点缀着日益繁荣的嫩绿新叶,自顶阁攀援(pānyuán)而下,搭着阁楼的栏杆和支柱,养成了一座依附于阁楼而下的,会开花抽叶结果的活梯。

    楼阁和石壁,人工和天然,这两者借着谦卑的匠人精神,借着古藤的生命,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好比蜂群依山绣出来的一捧蜂窝。

    藏书楼脚下还生着这么一棵高可参天的银杏树,春来正生出了满树满枝的嫩叶,丛丛新绿风中招摇,看着甚是喜人。

    银杏树下是背靠着山崖的藏书楼这一带唯一的荫蔽(yìnbì)。所以平时课后,落在银杏树荫种的那片石阶上总是坐满了看书的弟子。

    承载着藏书楼的山崖从藏书楼脚下延伸出来,拱着一道丰满的兽脊(jǐ),唯有一左一右通往藏书楼前后两道门的地方被凿出了两道长长的石阶。石阶既通往藏书楼,也能到达兽脊最高点的一处平台,那里便安置着书院的校钟和课铃。

    而石阶两侧,除了那面张贴文章的活墙,一面石壁上刻着书院历年来经过不断实践和修正的校规,一面刻着历届师生所做的优秀文章,还有一面是历来师生中成就最高的人的名字和经历、成就。

    虽然已经看过无数次,但站在藏书楼下,我再次被这面活墙吸引。

    好几天过去,我国史课上那篇文章已经被发布在了藏书楼外的活墙上。不过才女的名字远比不上什么“三月花”,“江家未来少夫人”来得响亮有趣,因此这片荣耀也被埋没在了重重误解和偏见之下。

    我一眼往上确认了自己文章的所在,就尽情把目光移向了别处。

    这活墙是右侧的石阶那堵朝南的外墙上框了木条做成的。其上还有一道出檐遮蔽日光,外头还铺上了一层防风吹雨淋的桐油琉(liú)纱纸。

    活墙上的内容都是纸张粘贴的,下面的公示部分包含了各种大小不一的字体,各种颜色和图画,历来是弟子们路过时最喜欢驻足观望的内容。眼下聂英子那篇悔过书就在其中。

    悔过书的旁边是陈述课的闻先生回家探亲,陈述课暂由翟先生代课的通知。下面是二年甲所弟子向二年乙所弟子下达的一封陀螺赛挑战书,上头除了正文外还有一堆印章画押。此外还有一串由窄小的纸条首尾相连的字谜接龙,一封朋友之间公开请求原谅的道歉书,一封书院弟子喜结连理的邀请函,一封揭示镇上某店铺店大欺客的内情的陈情书,一封寻物启事,几个因为输了打赌而发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公开声明的签名贴,还有两张画了毒蛇和野兽的警示:上头说最近天气转暖,让弟子们小心后山某地带经常出没的野兽和毒虫……

    沿着这面公示墙再往上走,以一群栩栩(xǔxǔ)如生,翩然展翅的鸟雀浮雕为界,才是张贴着那些诗词文章的地方。——众人口中的“活墙”,大多时候都专指此处。

    我的文章就被张贴在这里。这里的文章要是能有一篇足够长的时间不被换下来,那它就有机会被刻在另一面石壁上,供后世人观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