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第十四回杯酒释兵权8变更承包人(一)
141第十四回杯酒释兵权8变更承包人(一)
晚间,武忠安排三桌,班子成员就一桌,却只有五个人参加:于大勇、华忠发、方金山、姚世飞,郑无双临下班家里来电话找,有急事,于大勇点头放行,于大勇知道,郑无双已经领会了他的意思,不参加也会做工作的。
武忠当然也深知于大勇的心思,把这面酒席安排好,敬三杯酒以后,就离开了,他还安排两桌,主要是锻造创记录各班组长,于大勇让姚世飞陪着方金山华忠发慢慢喝,自己也到隔壁去敬酒了。方金山、华忠发、姚世飞也要去敬酒,于大勇说:我和老五先过去,下一波你们再去!
于大勇的这一波酒敬的时间很长,半个多小,原来,于大勇在那面讲起《杯酒释兵权》的宋朝故事。那是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开宝九年赵匡胤被百官拥戴当上皇帝,其实,自己也觉得十分不安!面对新政,尤其是昔日与宋太祖一样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周世宗去世后,怀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赵匡胤一个?只是赵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机会,但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念头,他们仍在等待时机去实现自己的帝王梦想,李筠和李重进便是其中代表。
李筠镇守潞、泽、沁等州达8年之久,他为人骄横跋扈,连周世宗都不放在眼里。宋太祖继位后,曾遣使者去封李筠为中书令,欲用高官宋元通宝厚禄来笼络这位后周老臣。李筠竟下令将使者拒之门外。于建隆元年(960)四月正式起兵。太祖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和王全斌等人率军平叛。石守信在两军的初次交锋中大败李筠,打击了他的锐气。同时,太祖又率军亲征,李筠连遭败绩,退入泽州城。太祖亲自指挥各军攻城,泽州城破,李筠投火****。
当李筠反宋时,南方的李重进欣喜若狂,连忙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处联络南北夹攻之事。哪知翟守珣却去了汴京,将李重进的计划详细告知了太祖。当时由于应付李筠之事,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战,太祖让翟守珣回去设法拖延李重进起兵的时间。翟守珣回去后施展巧舌,诋毁李筠不足与谋大事,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志大才疏的李重进果然中计,没有及时起兵,错失了良机。
随后,太祖便全力对付李重进,改授他为平卢节度使,守青州。李重进拒绝离开扬州,于建隆元年九月起兵。太祖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和宋延渥(wò)等领兵平叛,并再次亲征。这场叛乱不过50天便被平定,李重进自杀身亡,其党羽多被太祖处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不仅慑服了后周旧臣,更重要的是警示那些武将们必须服从新政权。但是,五代时那种朝为比肩之臣,暮有君臣之分,骄兵悍将们将弑主篡位视同家常便饭的阴影依旧笼罩在太祖心头。二李的相继叛乱使太祖更加确信拥有重兵的武将和藩镇是国运长久最大的威胁。然而,国家处于建立初期,天下四分五裂,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边防都需要武将统兵征战。太祖心中忐忑不安,遂找心腹赵普来商量此事。
太祖问赵普:“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这是为何?我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有何方法?”赵普说:“陛下能如此考虑,天地神人之福也。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其原因无他,只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别无他法,惟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太祖便表示已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太祖精心设计了一场夺兵权的酒宴。
建隆二年(961)七月,太祖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酒酣之时,赵匡胤却闷闷不乐。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太祖遣走左右,说:“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却常常难以入眠,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纳闷,忙问为何。太祖答道:“其中原由极易知晓,做天子如此风光,天下谁人不想?”石守信等人听到往日鲜有隔阂的义社有关杯酒释兵权的记载兄弟话中有话,顿觉气氛不对,均表示如今天命有归,无人敢怀有异心。不料,太祖却说:“纵使诸位无异心,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由不得你们了。”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的话分明是怀疑他们有夺位之心。他们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很严重,便磕头请太祖指点明路。太祖见时机成熟,便直截了当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罢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如此,我们君臣间毫无猜嫌,上下相安,岂不为好?”石守信等人跟随太祖多年,深知他说这番话来是经过深思熟虑,便一齐叩头谢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